當千年農耕智慧邂逅現代科技浪潮,當時光雕刻的院落碰撞數字經濟的星火,當布滿老繭的雙手握緊智能新農具——通川大地正演繹著鄉村振興的時空交響。
金石梯田(唐朝祥 攝)
這里,微型旋耕機在丘陵梯田畫出銀色五線譜,3D掃描技術讓百年雕花重綻光華,手機鏡頭將山貨變成“網紅尖貨”;這里,傳統院落修舊如舊留住鄉愁記憶,智慧水廠破解千年用水困局,“三級孵化”體系培育出帶貨達人;這里,既有稻麥輪作示范田里測產數據的躍升曲線,也有櫻桃園中錯季采摘的歡聲笑語。
在保護與創新、傳承與突破的激蕩中,通川區以“雙輪驅動”的實踐,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
農業增效
科技賦能厚植豐收根基
今春以來,通川區以“物資保障+科技支撐”雙輪驅動,確保春耕生產高效推進。通過建立“物資需求周調度”機制,全區統籌調運水稻、玉米種子及化肥、農藥等農資1萬余噸,免費發放種子、肥料等1000余噸,保障春耕需求。同時,區農業農村局聯合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檢查門店60余家,查處違法行為2起,抽樣送檢21個品種,從源頭守護農資安全。
農機下鄉
在碑廟鎮,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機展銷會”在廣場上展開。數家達州本地農機企業帶來了脫粒機、微耕機、轉運車等10余種新型農用機具,通過實物展示、技術講解和操作演示,向農戶直觀展示現代農業機械的高效與便捷。活動現場還為村民發放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手冊,提供“一站式”購機服務。
村民們圍在展位前,咨詢了解農機性能、補貼政策和售后服務等情況。有的村民還上手操作,感受新農機的便捷與實用。通川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譚華強在現場說道:“為了實現科技強農、服務惠農,我們持續開展農機下鄉活動,進一步健全了農業服務體系,做好農機使用培訓,加大宣傳推廣,將適合通川耕種管收各環節使用的新型農用機具送到鄉鎮,送到農戶身邊,讓大家現場體驗、感受,讓他們買得省心,用得放心,不斷提高通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助力鄉村加快振興。”
搶抓有利時令,100余名農技人員下沉一線,指導育秧育苗、田間管理,全區完成水稻育秧19.4萬畝,玉米移栽和直播進度超85%,春大豆播種1.8萬畝,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
圍繞小春糧食生產,通川區通過政策扶持推動規模種植,新增小麥、油菜種植面積2800畝、1600畝,預計全區小春糧食播種面積達8.6萬畝,同比增長5.2%。田間管理同步強化,落實追肥、除草、殺蟲20余萬畝,開展油菜病蟲害統防統治1萬畝,確保穩產增收。
在糧食單產提升方面,通川區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打造7個千畝高產示范片。水稻示范片覆蓋東岳鎮玉鐘村等3個片區,油菜、小麥示范片聚焦江陵鎮、北山鎮等重點區域,同步推進“稻麥”“玉麥”輪作示范片0.3萬畝。通過“良種良法+綠色增效”模式,落實“五統一”措施,成為全區糧食產能提升的標桿。
通川區還將完善高標準農田建管機制,加大水利設施投入,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科技賦能方面,計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0項,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5個,確保“藏糧于技”落地見效。生豬產業聚焦產能穩定,2025年目標出欄生豬35萬頭、能繁母豬保有量1.8萬頭,肉牛2萬頭,出欄肉羊6萬只以上、出欄禽類390萬羽以上。
2025年,通川區將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推進生豬精深加工和茶產業融合項目,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通川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通過互聯網、招商小分隊外出招商、中外知名企業達州行、專題招商推介會等載體,推介通川農產品加工產業比較優勢、潛力項目。同時,嚴守質量安全底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98.5%以上,定期不定期開展例行監測與風險監測,開展監督抽查,及時發現并消除問題隱患。全年迎接省、市四級監測抽檢,筑牢品牌發展根基。
農村新貌
古院新生繪就鄉愁畫卷
在通川區安云鄉七河村,一座始建于清末的盧家灣傳統院落正經歷著歷史與未來的對話。這座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川東民居群,以其獨特的穿斗式木結構、雕花門窗和青瓦坡頂,成為當地農耕文明的活標本。2024年底,通川區啟動“傳統村落保護性開發計劃”,投資1200萬元對盧家灣實施“修舊如舊”的搶救性修復。未來,這里將成為集文化傳承、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特色村落,不僅“顏值”提升,更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安云鄉盧家灣老院落煥發新活力
“我們采用‘原工藝+新材料’的復合修復模式。”施工負責人李培川介紹,團隊聘請了6名傳統木匠,使用老杉木替換腐朽梁柱,并利用3D掃描技術還原殘缺石雕紋樣。目前,12棟主體建筑已完成結構性加固,200余平方米的夯土墻重現本色。院落外圍,一條2.5公里的環形步道沿山勢蜿蜒,3個觀景平臺可俯瞰千畝梯田。安云鄉副鄉長魯力表示,未來將融入一些非遺體驗、民俗活動等,讓老院子成為通川文旅的新亮點,帶動安云的鄉親們端穩生態碗,吃上旅游飯,讓老院落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這一轉變讓72歲的村民王朝忠感慨萬千:“看到自家房子現在正在打造,感覺像走進了老電影一樣。自己也愿意出一份力量,支持他們。修好以后,游客多了,我們還可以在這里找份工作,日子就過得更好了。”項目預計年底開放,讓游客在這里既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又能享受到鄉村田野的愜意,同時還能帶動村集體和周邊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方面,通川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統籌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場鎮、聚居點、農戶”三級分類治理模式,“廁污共治”全域推廣,鄉鎮污水處理廠全面覆蓋,聚居點“MBBR+人工濕地”污水治理系統有效運行。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整合各類上級資金2706萬元,全力保障鄉村振興示范區85個項目建設。
農民轉型
電商培訓點燃致富星火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直播電商成為農產品銷售的新風口。5月初,在通川區商務局的培訓教室里,電商人才專項培訓正火熱進行。培訓課程涵蓋短視頻剪輯、物流供應鏈優化等模塊,并設置了實操環節。
“比如話術、店鋪維護,如何引客等,我就遇到很多困難,都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次組織的培訓,老師講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方法,也就解決了我在直播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來自鳳北街道的張翠開心地說道。
電商人才培訓
這種變化得益于通川區構建的“三級孵化”體系:區級建立實訓基地,鄉鎮設立服務站,村級培養“電商帶頭人”。
今年以來,通川區大力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圍繞“直播電商+農村產業”,實施“頭雁領航 展播通川”鄉村主播培訓,加快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后一公里”。當地已在磐石、東岳、碑廟、青寧等鄉鎮開展直播推介10余場次,拓寬線上銷售渠道,提高通川農特產品的網絡交易額,實現農特產品網絡銷售額同比增長10%以上。
“讓老技藝有新傳承,讓新農具耕老土地,這正是‘三農’工作的生命力。”從盧家灣的雕花窗欞到手機屏幕里的直播界面,從手扶犁鏵到無人機的轟鳴,通川正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探索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在這片土地上,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產業形態的交融,正不斷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來源:達州融媒
編輯:周麗清
編審:張 爽
總編:肖曉宏
點個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