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歷史建筑能否像書籍一樣被“閱讀”?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敘事,讓公眾更直觀“閱讀”城市背后的文化密碼?
5月16日,當書香浸潤春城,一場數字時代的文化共振也在這里展開。
在書博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數字平臺——‘城市可閱讀’小程序”上線推廣活動現場,中國吉林網對話了成功推動新民大街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王新英副教授,探尋科技賦能下城市記憶的保鮮之道。
“書博會倡導‘書香城市’,而城市和歷史建筑本身就是‘立體的書’。”王新英這樣來形容他的研究對象。
近年來,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展示和傳播文化遺產,已成為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王新英帶領團隊利用VR、AR、MR等技術,將城市與歷史建筑的數字化模型實時疊加到現實環境中。通過移動智能設備,公眾可以對建筑模型進行旋轉、透視等操作,配合音頻和文字說明,直觀地"閱讀"城市和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碼。這項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并正在轉化為特色文旅產品。
各城市歷史建筑真實信息時,可能帶來的“技術冰冷感”,王新英給出了專業見解:
“三維掃描、BIM建模等技術極大提升了信息采集的精準度,但技術的應用與保留傳統工藝的人文溫度并不矛盾。”王新英補充說,他們通過VR、AR等技術開展匠人精神敘事和工藝解說,讓木構、磚雕、彩繪等傳統工藝以數字化的方式獲得新生。
在吉林省城市歷史建筑保護實踐中,如何突破傳統“博物館式固化”的保護模式,探索文旅融合與文創產業協同發展的活化利用新路徑?
王新英以中東鐵路歷史建筑群保護利用研究為例,提出“學術研究+社會服務”雙驅動模式。
王新英認為,不是所有歷史建筑都適合博物館化改造。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式固化”保護利用思維邏輯,通過將學術成果與文旅、文創開發結合,使其成為融入當代生活的有機空間單元。五一期間,長春市火爆“出圈”的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正是歷史活化利用的成功實踐。
“城市歷史建筑保護應該走向文化認知的深度,與全民閱讀、文化產業有機結合。”王新英如是說。
城市歷史建筑,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轉化為“建筑遺產IP”,不僅可以拓展歷史建筑保護知識的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而且能夠衍生出文創、圖書、旅游地圖等不同產品,如中東鐵路建筑紙雕立體便簽便是典型的熱銷產品。
從新民大街到中東鐵路建筑群,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立體之書”,正在數字賦能下煥發新生,等待著被更多人閱讀。
正如王新英所說:“保護歷史建筑,就是保護城市的記憶基因。”在這條探索之路上,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正在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數字之門。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陳志文
攝影 羅浩
部分圖片來源于受訪者
點擊下方圖片免費領取
第二屆東北書博會專屬福利!
1000萬高德打車券!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劉星彤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