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7日深夜,上海浦東戚家廟的刑場上,一位身著灰布長衫的中年人被反綁雙手。他凝視著東方漸露的魚肚白,嘴角泛起一絲微笑。劊子手的槍響過后,這位用無線電波架起延安與上海"空中橋梁"的共產黨人,永遠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叫李白,時年39歲,距離上海解放僅有20天。
一、電波初鳴:從瀏陽河畔到紅色電波
1910年,李白出生于湖南瀏陽一個貧苦農家。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他,在秋收起義的烽火中踏上革命征程。1931年,當紅軍在龍崗戰役繳獲第一部電臺時,這個湖南伢子敏銳地意識到:"這鐵匣子能讓千軍萬馬耳聰目明。"在瑞金紅軍通信學校,李白以驚人的毅力掌握了無線電技術,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紅軍電臺政委。長征途中,他帶領報務員們在雪山草地間架起"流動的天線",確保了遵義會議等關鍵決策的傳達。
1937年淞滬會戰后,上海淪為"孤島"。李白臨危受命,化名"李霞"潛入這座東方魔都。在貝勒路14平方米的閣樓里,他將發報機功率降至30瓦,利用收音機天線作掩護,在凌晨零點到四點的"寂靜時段"與延安聯絡。為了不暴露目標,他甚至用米湯調制電解液,在報紙空白處書寫密碼。正是通過這臺"功率微弱卻意志堅強"的電臺,黨中央得以掌握日偽動向,上海地下黨獲得了戰略指引。
二、暗夜潛行:三次被捕的鋼鐵意志
1942年9月的那個雨夜,日本憲兵的皮靴踏碎了閣樓的寧靜。李白迅速發完最后一段電文,將零件藏入活動地板。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咬定"這是私人商業電臺"。在日本憲兵司令部的地牢里,李白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指甲被一根根拔掉,但始終沒有吐露半句機密。1943年出獄后,他又奉命打入國民黨國際問題研究所,利用敵人的電臺為黨傳送日美蔣三方情報。
1948年12月30日,李白在發送國民黨長江布防圖時被特務包圍。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首先銷毀了密碼本,然后鎮定地發出警示信號:"同志們,永別了!"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刑訊室里,敵人連續30小時施用36種酷刑,甚至將鋼針刺入他的指甲縫。但這位鋼鐵戰士始終用堅定的目光回敬敵人:"要殺就殺,要口供沒有!"
三、信仰之光:穿越時空的紅色電波
李白犧牲前,曾在獄中寫下最后一封家書:"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終于看到了。"他的妻子裘慧英回憶,丈夫被捕前一晚,還在閣樓里調試發報機:"他說,電臺重于生命,有報必發。"這種超越生死的信念,讓李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堅守崗位,將國民黨軍隊的江防部署準確傳至西柏坡,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事里的中國》節目現場,當年接收李白最后一份電報的報務員蘇采青,用顫抖的雙手回復:"李白前輩,您期盼的黎明到了!"這一刻,跨越70年的電波對話,讓無數觀眾熱淚盈眶。如今,位于上海黃渡路的李白故居,依然陳列著那臺凝結著烈士心血的發報機,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永不消逝的傳奇。
四、精神永存:從隱蔽戰線到新時代
李白烈士的事跡被改編成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上海魯迅公園,每年5月7日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少先隊員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烈士家書;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李白班"的學生們傳承著"電波不逝,信念永存"的精神;在瀏陽河畔,李白故居成為紅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游客前來聆聽那段紅色電波的故事。
在5G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李白烈士當年用生命守護的電波,早已化作千萬條信息高速公路。但他身上體現的忠誠、堅韌與奉獻,依然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正如他在給兒子的信中所寫:"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是任何敵人也攻不破的。"這種信念,如同永不消逝的電波,永遠在中華大地上空激蕩。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回望歷史,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是無數像李白這樣的共產黨人,用生命點亮了信仰的燈塔,才讓中華民族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