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四百多年前,一位“骨灰級驢友”用30年時間徒步走遍大半個中國,寫下 60 余萬字的“旅行手賬”。他攀懸崖、溯激流、探秘境,用腳步丈量山河,用文字記錄奇景——他就是徐霞客。
2025年5月19日,第十五個中國旅游日,不妨讓徐霞客當你的 “旅游搭子”,從寧海古道到廬山絕頂,看山河如何“煉”就行者的探索基因。
寧海:跨越時空 “開游”!
1613年 5 月 19 日,徐霞客從寧海出發,開啟漫長旅途。卵石鋪就的松門嶺古道蜿蜒如舊,至今留著斑駁苔痕。
松門嶺古道:
旅行是寧海的基因,小城將徐霞客視為 “故人”,他的足跡成為后人追尋自由的隱喻。每年5月19日,無數人重走霞客古道,完成跨越四百年的遠足儀式。
天臺山:硬核玩家 “極限挑戰”
徐霞客1613年的天臺山之行,像極了科學與浪漫的 “跨界探險”:
石梁飛瀑:
“毛骨俱悚”,但值了!——7 米長的天生石橋,最窄處僅 20 厘米,他徒手走了個來回!四百年后,游人的心跳仍與霞客同頻。
華頂杜鵑:
“地理科學小課堂”——華頂杜鵑盛開如煙花,徐霞客在此發現山頂花開遲的規律,堪稱古代版 “地理科學小課堂”。
瓊臺秘境:
玻璃橋 “勇氣大挑戰”——昔日需攀藤附葛的險峰,如今電梯 36 秒直達山巔。400 年山河為證,“探人之所未知” 的執著從未改變。
夜游天臺:
“行浸式” 古今對話——李白提酒、濟公執扇,歷史人物走進現實,仿佛徐霞客組的 “古今神仙局”!山河與人文在此悄然合流。
廬山:絕壁上的文明對話
廬山之行,徐霞客展現地理學家本色,一連串硬核操作讓現代 “驢友” 直呼 “內行”
石門澗攀崖
600 米垂直峭壁,徐霞客在此上演徒手攀巖 “真人秀”,堪稱古代版 “荒野求生”。
漢陽峰勘測
徐霞客一天徒步 40 公里,勘定漢陽峰為廬山最高峰。如今石階取代荊棘,登頂者仍會遙想他 “俯首失恃” 的豪情。
牯嶺鎮奇遇
從徐霞客筆下的 “寂無人居”,到萬國別墅林立的 “云中山城”,這里藏著近代中國的文化褶皺。影院里循環放映的《廬山戀》,讓愛情與山水共同成為文化的注腳。
與徐霞客一同旅行:不止于 “打卡”
他記錄石梁奇觀,考證丹霞地貌,甚至從一株山花中窺見自然的法則。他的筆觸是地理志,是科學報告,更是一份 “在路上” 的生命哲學。
如今,古今場景悄然重疊:高鐵疾馳過他曾徒步數月的路線,無人機掠過他需攀爬數日的峰巒…… 縱使滄海桑田,古今行者卻有跨越時空的共鳴。
山河不改,精神永續
科學技術的飛躍,讓 “朝碧海而暮蒼梧” 成為可能,但徐霞客的叩問依然振聾發聵 ——“達人之所未達” 的勇氣,“探人之所未知” 的好奇,才是行者的終極浪漫。
山河萬里 不如與徐霞客同行
如果說《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山河密碼”,那么《徐霞客地理》便是一次解碼行動。
它以鏡頭為筆,重新勾勒出一條貫通古今的精神之路,復現了這場跨越四百年的山河之約。
從孤身遠行到萬眾追隨,見證行者基因中的“出發”沖動
從古道苔痕到云端電梯,探索如何重塑人與自然的對話
從科學勘測到詩意記錄,領悟理性與浪漫何以共生
看古人,怎樣用腳步寫下山河
悟今人,如何在風景中讀懂自己
《徐霞客地理》開播啦!5月19日- 23日,鎖定CCTV-10,首播時間21:48
5月 19 日 《徐霞客地理 —— 啟 “城”》
5 月 20 日 《徐霞客地理 —— 訪天臺》(上)
5 月 21 日 《徐霞客地理 —— 訪天臺》(下)
5 月 22 日 《徐霞客地理 —— 識廬山》(上)
5 月 23 日 《徐霞客地理 —— 識廬山》(下)
探訪人:江西師范大學教授 王東林
讓徐霞客的足跡成為你的 “旅行導覽”,山河萬里,你我皆可成為 “當代霞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