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浦東新區老港鎮今年要開鎮里首家肯德基。這在當地居然成了一條“大新聞”。
鎮政府里年輕的工作人員長舒一口氣,“以后不想吃食堂,也終于可以點外賣了。”
話音剛落,卻又忍不住悲傷起來。畢竟,這是一個連外賣小哥都不怎么見得到的地方。
老港鎮是上海最東部的一個鎮,擁有8公里長的海岸線。
它是如此深入人心。在很多市區人的認知里,它一直是上海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的地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老港就因地處偏遠、人員稀少,在市政府慎之又慎的選址下,成為市區垃圾集中填埋處置點。頂峰時期,日處置生活垃圾量達到9000余噸。在浦東人的記憶里,“老港”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嗅覺符號。
可它又是如此“小透明”。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老港66平方公里的鎮域面積,有且只有35000常住人口,每平方公里350人,相當于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的1/50。
在整個浦東的經濟版圖里,老港的貢獻度并不算高。這里也沒有什么商業,鎮里一幅商業地塊,經歷流拍后,至今也無人問津。
老港身上,似乎一直籠罩著一抹悲情色彩。不過,歷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其實都是場接力賽。有的地方先聲奪人,有的地方蓄勢儲能,還有的地方,比如老港,勢必要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為了更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全局的發展,讓渡一部分發展空間和機遇,甚至是做出犧牲。
可垃圾帶來的氣味,和更難消除的刻板印象,的確讓它經歷了十數年的招商困難。身處浦東機場的航道上,白龍港以東區域的噪音污染,也讓老港只得把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花在居民的異地搬遷上。
不夸張地說,老港很長時間沒能完全擺脫一個歷史使命:還民生欠賬。
最近幾年,當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全面從填埋轉變焚燒,老港徹底擺脫了垃圾帶來的氣味困擾,當大規模的居民動遷走向尾聲,老港似乎已經能夠從投入民生,全身心轉向投入產業經濟了。
可事實是,老港的民生改善力度和廣度似乎更大了。政府部門把精力放在一些看似不起眼、具體而微的事情上。為什么?
2
前不久,老港建設了浦東首個在農村集體土地上自主開發的農民集中歸并安置點,決心改變全鎮所有“長期無房”家庭的命運。
前期調研中,老港鎮發現轄區內有約446戶符合新建農民房條件的家庭,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遲遲無法新建。
夏海慧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此前他和父母、兄長一家就住在村里自家的宅基上。2018年,夏海慧的第一個孩子降生,三個家庭住在一起就逐漸顯得有些局促了。于是,夏海慧開始申請新建房屋。
無奈,村里前前后后可用的土地都已經造了房子。夏海慧就只好帶著妻兒搬到鎮上租房子住,一個月的租金在1800元左右。
由于夏海慧一家在外過度已長達7年時間,作為符合建房條件村民中情況較為緊急迫切的,此次安置點項目動工,他有幸被納入第一批。
“無房戶”的產生,是因為上海一些農村家庭隨時代變遷、擴張,老的宅基漸漸住不下了。新批建農民房受制于周邊沒有合適的土地空間等原因,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等待。
“無房戶”在上海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只是涉及的人群較小。老港著力解決這一問題,是上海城鄉工作不斷走向精細化的一個縮影。當然,或許也跟這個地區補民生短板的慣性息息相關。
老港居民老齡化程度不低,但基礎設施的整體水平決定了醫療條件也一般。或許是因為人口基礎小,在精準排摸、全覆蓋鎮里所有需要“慢病管理”等醫療服務的居民基礎上,老港鎮把互聯網云診室做實了。
定期連線長三角智慧互聯網醫院云診室,專家可以在全科醫生申請會診后進行實時視頻出診,為患者提供線上面對面的問診服務、更加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如果說在別的地方,真正使用到遠程醫療的老百姓還只是部分或者少數。在老港鎮,許多居民都已熟悉這種省時省力的科技賦能生活方案。
從表面看,改善民生是一件件獨立的事情。但隨著城鄉面貌改善、城市功能提升,老百姓實實在在過上好日子,老港的“精氣神”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前不久,鎮政府把那幅久久無法出讓的商業用地騰挪出來改造成了老百姓人人可以共享的運動空間。其中還特別劃出一塊,用于鎮里老年高爾夫球隊的日常訓練。
如今,拆除了圍擋的空地,變成了居民黃昏休閑的大廣場,打球的、散步的、跑步的,成了老港鎮的“新景觀”。
咖啡館的導入則是老港的另一個歷史性節點。
Lilitime,一家開在前灘太古里,被網友點評“貴得離譜但實在好喝”的咖啡館,今年開進了老港鎮政府后門外的一間鋪子。
這是鎮里持有的物業空間,原本并沒有派上什么用場。重新裝修后,老港鎮將這一網紅咖啡品牌引進,并與店家達成一致,在保持風味標準不變的前提下,以遠遠低于太古里的價格對外銷售。而且店內還要解決本地的一小部分殘疾人就業。
一些咖啡愛好者為了低價格的“lilitime”來打卡,更多的是周邊居民、企業開始約在這里聊天、談事,老港開始有了一些大都市的樣子。
當然,開一家咖啡館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可是,當一個地區開始有意識地抬升商業品質,并愿意把更多空間通過騰挪改造交付給市場,市場也一定會作出反饋。
3
浦東有30余個街道、鎮。這其中,老港鎮先天并不算“薄弱”。在20世紀90年代,它曾經在郊區旅游行業打下一片江山,擁有成規模的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后因種種客觀因素,特別是垃圾氣味帶來的不利因素,痛失發展紅利。
老港還有深厚的航天歷史。1960年2月19日,上海機電設計院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研制成功中國首枚探空火箭并成功發射,實現了中國航天火箭發射“零”的突破。
令人遺憾的是,探空火箭發射地南匯老港(后劃歸浦東新區)曾被淹沒多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一歷史鮮為人知。如今重新挖掘,逐步成為老港二次發展旅游、研學產業的又一支點。再加上這兩年“紅窯”項目、鄉村振興示范村項目的加持,老港的旅游業正在想方設法重振雄風。
目前,老港最具特色的產業門類是綠色低碳。全球規模之最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成了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低碳循環產業園區的建成掛牌,讓碳中和技術團隊與人才進一步向老港集中。
不過,也應當看到,一個地區的發展光靠“一兩門生意”是撐不起來的,必須要形成豐富的產業門類,才有可能做大經濟基礎。而老港很清楚,自己多年來始終未能徹底解決的問題,是人居環境問題。
一方面,鎮區范圍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商業氛圍不濃厚,從主街的一側走到另一側,除了老百姓日常所需的水果店、小賣店、五金店以及農家樂菜館,這里很少能看到大都市的痕跡。
另一方面,這里商品房住宅少,公共交通不算便利,當北部鄰居們紛紛靠著地鐵、大居建設,成為新一輪人口導入型區域,老港的人口總量,不論在規劃里還是現實中,都形成收縮趨勢。
這就導向一個直接的結果:企業不來發展、年輕人不來扎根、商業不來試水。老港沒有肯德基?太正常了。
于是,也不難理解老港在近年來發展中的價值取向:繼續投入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因為人居環境,始終是營商環境的底色。
去年秋季,一場全國性的釣魚比賽,進一步驗證了這個道理。
比賽持續數日,吸引了全國各地400多名釣魚愛好者,以及不計其數的自媒體主播。他們需要在老港解決食宿。遺憾的是,由于當地沒有什么像樣的酒店,民宿數量也較少,比賽帶來的客流和消費全被周邊其他鎮虹吸。
自此,鎮政府有了新的盤算,未來將通過引入更多賽事、活動,塑造新的消費供需關系。而當住在老港,逐漸變成一件“適宜”的事情,經濟社會的另一些方面,也必然起變化。
去年以來,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幾個重點產業項目決心在老港落地。其中一家生物醫藥企業在選址時候就考慮到了老港的交通條件——距離浦東機場和洋山深水良港都不遠。與此同時,城鄉的基礎設施也能夠基本滿足人才招引后的安居問題,老港的發展,開始走向正軌。
今年一季度,老港鎮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3.18%;稅收同比增長29.3%。這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但仔細想來,卻又在情理之中。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 者:杜晨薇
微信編輯:佳思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