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草原的腹地里邊,我曾目睹過這樣的一幕:三頭母象交替著用鼻子卷起同伴的骸骨,把它們擺放成一種奇特的三角陣型。那具骨架已然風化數月之久,然而象群卻不停地重復著這一動作,直至夜幕將它們的身影拉得悠長,宛如一道難解的謎題。二十年前,當我首次在紀錄片中看到這種行為時,內心所涌起的震撼與困惑,至今仍在生物學家的實驗室里激烈地交織碰撞著。
倫敦大學學院的動物行為學家艾米麗所帶領的團隊,在肯尼亞奧杜威峽谷的觀測記錄或許能夠揭開這個謎團。他們對 137 頭非洲象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跟蹤,共計記錄到 27 次同類遺體接觸事件。當象群遇見已經死去的同伴的時候時,會用前蹄輕輕觸碰同伴顱骨,把耳朵完全展開,發出低頻震動波,這些行為與人類的哀悼儀式不盡相同。但研究者發現,象群對陌生象種尸體同樣表現出類似反應,甚至會對枯死的猴面包樹根部進行"清理"。這是否意味著某種超越物種的情感共鳴?
在加州紅木林的幽深處,烏鴉的集體行為同樣的問題,也挺令人費解。當有群體中的成員不幸墜亡的時候,那些幸存的烏鴉會匯聚在死亡發生的現場,發出尖銳刺耳的鳴叫。傳統的觀點將此視作一種警報機制,然而,最新的腦成像技術表明,烏鴉在目睹同類死亡之際,其杏仁核的活動強度達到進食時的 2.3 倍。這種神經反應模式連同人類面對創傷記憶時的狀況都呈現出高度的吻合。但若說烏鴉懂得悲傷,我們是否在用人類情感的濾鏡解讀動物世界?
動物保護協會曾經發起一項有關 “哀悼行為真實性” 的全球投票,超過62% 的參與者篤定地認為大象和烏鴉的反應屬于情感表達。但神經生物學家指出,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占總體積的4%,而大象僅有0.3%。這種差異是否意味著情感體驗的根本不同?當我們在視頻網站為動物"落淚時刻"點贊時,是否也像遠古人類將雷電視為神罰那樣,將自然現象賦予了擬人化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