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的“游圣”徐霞客,自寧海啟程丈量山河,并在傳世巨著《徐霞客游記》開篇記錄。這段傳奇在2001年,由寧波寧海率先倡議將《徐霞客游記》開篇日——5月19日設立為“中國旅游日”,并于2002年起在寧海舉辦徐霞客開游節。
十年磨一劍,2011年國務院決定將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游日”,同年,首個“中國旅游日”慶典主會場活動在寧海隆重舉行。今年恰逢第15個中國旅游日,“15”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團圓,主會場回歸寧波意義非凡。
隨著中國旅游日的臨近,參加“2025全國主流媒體寧波行”活動的約30家主流媒體總編和資深大咖,循著“游圣足跡”走進寧海。當鏡頭定格西門城樓,歷史與當下在此時空交疊,這座濱海小城正以文旅創新的闊步,邁向更璀璨的未來。
媒體團參觀梁皇山
現場走訪:與徐霞客的跨時空對話
眼前的西門城樓,恍惚間似有徐霞客衣袂隨風輕揚,仿佛定格了1613年那個“云散日朗”的瞬間。
這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歷經多次修繕,現存建筑為清朝光緒年間的城樓,如今以質樸的姿態承載著“中國旅游日”的象征意義。大家駐足于此,觸摸城墻磚縫間數百年的呼吸——從一個人的孤旅到千萬人的共鳴,寧海以“出發”為原點,將歷史轉化為當代文旅的公共儀式。城樓下的跑道上,跑者與游客交織,印證著“文化不是標本,而是流動的日常”的哲思。
媒體團來到西門城樓前
他們走進寧海縣十里紅妝文化園,千余件藏品鋪展出一部江南女性的生命史詩。千工床上的雕花屏風如微型戲臺,萬工轎的龍鳳紋飾富麗堂皇,纏腳架與三寸繡鞋則訴說著歷史的痛與美……
承德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蘇建輝評價,這座文化園堪稱優質的紅色婚嫁文化IP,其文化挖掘深度和獨特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寧海婚嫁習俗中體現的對女性的尊重尤其值得借鑒,館內豐富的藏品體系更值得觀眾細細品鑒。
“記得上次來還是多年前,這次來看又不一樣了。”臺州晚報編輯部新聞副主管徐穎驊感慨,老物件和新空間居然能這么搭!給人一種沉浸式體驗,久遠的故事娓娓道來,特別有味道。
媒體團參觀十里紅妝博物館
作為徐霞客筆下“開篇第一景”,梁皇山山勢險峻、奇峰異石、飛瀑流泉、風景旖旎,如今還架起玻璃棧橋、玻璃滑道等。京九晚報副總編輯郭躍旗感慨著徐霞客出游第一站的山清水秀,說喜歡旅游的人都應該來寧海看一看,然后從寧海出發,去探索更多的山水。
漫步青山綠水
險峻化為可親近的挑戰,正如重慶晚報編委周圓所言,徐霞客當年自寧海啟程,跋山涉水丈量華夏山河。千百年來,他的探險精神從未消失,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寧海這個美麗的地方。期待寧海文旅追隨霞客足跡,探索出更大的天地。
溫州晚報編委王若江總結,年輕人就該學學徐霞客,背上包去闖闖,山野里出出汗,市井中聽聽故事,用腳步把中國“走活”。
山風掠過,松針沙沙作響,仿佛那個滿身塵土的旅人剛剛離去。無人機升起,拍下觀景臺上渺小的人影與壯闊的云海——同樣的視角差異,恰如徐霞客的孤勇與當代文旅的眾行。
小城變遷:在霞客的凝視下“重生”
事實上,徐霞客曾兩次踏足寧海這座海灣城市,首宿梁皇山、險渡水母溪、取經筋竹庵……當年徐霞客走過的景點,依稀可辨。
如今,站在飛鳳山俯瞰,寧海老城像一幅被反復臨摹的古畫——唐代的城墻基址、明代的護城河道、民國的洋房與現代的玻璃幕墻大廈,在暮色中層層暈染。
當下的寧波,霞客元素也早已“破圈”。
15年來,寧海堅持打造“5·19中國旅游日”和“徐霞客”品牌,不斷推動寧海旅游高質量發展;成立了徐霞客研究會,發起了“中國當代徐霞客”評選活動,更讓霞客元素融入了寧海城市,從霞客居、霞客路、霞客公園,到霞客宴、霞客展等;借著霞客古道,持續舉辦列入全球頂級越野跑UTMB的寧海越野挑戰賽,積極打造戶外運動之城。
15年后,寧海再次承辦“5·19中國旅游日”全國主會場活動,推出主題日、主題周、主題月、主題季四大系列近千場活動,舉辦啟動儀式、《山河行歌》情景劇演出、“5·19”文旅大集、國際旅行商交流對洽、“5·20”紅妝盛典……這些策劃讓“徐霞客”不再是景點廣告牌上的古人,而成了游客朋友圈里的“旅行搭子”。
媒體團參觀十里紅妝博物館
更多思考:當行者成為文明坐標
五月的寧波,山海如故,書頁翩躚,“徐霞客”達達的馬蹄聲漸近。站在中國旅游日主會場,寧海正以未來之筆續寫《徐霞客游記》——執筆者是Z世代、是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
天下旅游,寧海開游!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擁有“山海泉石”自然景觀“華東第一泉”寧海森林溫泉,“華東最美藍色海灣”寧海灣,全國首條千里登山健身步道等;也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民族翰骨”潘天壽,以及國家級非遺“十里紅妝”等;更有廣受大家歡迎的美食青蟹蟶子白對蝦,香榧蜜桃白枇杷,各種特色風味、傳統小吃,能滿足各類游客的喜愛。
可以說,寧海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送萬家福”的好地方,是“詩畫浙江”的縮影,更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寶藏縣城”。
在這座小城,徐霞客的“云散日朗”從未消散——它化作洋溪畔的晨跑者、前童古鎮的豆香、新城天際線的燈火,以及永恒流動的、對遠方的渴望。
來源 甬派客戶端(記者 謝舒奕 樊卓婧 文 楊輝 攝)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劉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