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筆者有不少朋友都很欣賞李叔同。李叔同(1880至1942,享年62歲),有幾個別名,都很有書卷氣。成蹊,文濤,息霜,漱筒,當然還有弘一。他祖籍浙江平湖,是中國近現代史一位多才多藝的杰出人物。
李叔同1880 年出生于天津,父親是鹽商,富貴人家。當年天津是中國北部最繁榮、外商云集的城市;南部有廣州。上海(1843)和香港(1840)都還剛剛起步不久。
李叔同少年時期主張變法圖強;戊戌政變后(1898,18歲)前往上海,1901 年入讀上海南洋公學,成為蔡元培(33歲)的學生。
李叔同1905 至 1910在日本留學(25至30歲),主修西洋畫和音樂,是近代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和繪畫的知識分子。回國后,李叔同在天津、上海等地任教8年。1918 年(38歲),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法號弘一;到各地弘揚佛法,歷經24年。他成為著名高僧;1942 年在福建泉州圓寂。
在李叔同62年的生涯中,那是近代中國極其慘淡的年代。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外國租界處處,洋人橫行霸道。貧民蓬頭垢面,衣不蔽體。山河殘破,滿目瘡痍。甲午戰敗,維新失利。八國聯軍入侵,日本盛氣凌人。李叔同在日本留學5年,當時自覺低人一等。筆者上世紀70年代也曾在日本留學工作7年。雖然距離李叔同當年已過了70年,可謂時移世易,但筆者遙想李叔同等當年大批中國青年學生的留日生涯,左支右絀,寄人籬下,仍有感同身受、模擬可得的共鳴。
1918年,中國四分五裂,軍閥割據。中外資本家階級和中國勞動者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對抗,示威游行,罷工罷市,無日無之。中國處在“五四運動”的前夕,各種思潮風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戰快將結束,中國的前途在何方?明天的出路會如何?知識分子前路茫茫,在黑暗中匍匐摸索。李叔同一介書生,悲天憫人,無力請纓,算是典型。當年他選擇出家削發為僧,筆者設想他的心路歷程,完全可以理解。
1931年,東三省淪陷。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全體軍民奮起抗戰,苦撐到李叔同圓寂的1942年,正是山河破碎,顛沛流離,北有饑荒,南有水患,是抗日戰爭年代最慘淡的時刻。24年來李叔同情懷無寄,皈依佛教,看破世情,普度眾生。在當年苦難的中國,他只看到黑暗無盡頭的一面。筆者對弘一大師的懷抱心領神會,無限同情。弘一大師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時代因緣,環境氣候,遂成就為一代高僧。
筆者認為,李叔同出家后并不頹廢,并未躺平;以出家人的身份,做在家人的工作。在音樂方面,他主編中國第一部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創作了許多經典歌曲;例如《送別》是千古絕唱。在美術方面,他是最早介紹西洋畫知識到國內的畫家之一,培養了豐子愷、潘天壽等藝術家。在話劇方面,他在東京創立了第一個現代中國話劇團“春柳社”,影響了曹禺、巴金等劇作家。在書法與篆刻方面,他的書法早期脫胎自魏碑,后期自成一體;他的篆刻從秦漢入手,后來兼攻浙派,也是自成一家。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大量詩詞和文藝雜談,作品情感豐富,思想深邃;佛道共融,更是自成一派。
在佛學貢獻方面,李叔同以戒行著稱,致力于復興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創設 “南山律學院”。他以道家的出世融匯佛家的入世,以道家的修身結合佛家的修心。最關鍵的是,李叔同提出 “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 的觀點。他為中華民族在研究佛學方面留下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和《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等著述。
李叔同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在文化藝術和佛學領域的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出家為僧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主要是國內外的大氣候和大環境,他個人經歷、思想變化以及對佛教的悟性和向往。嚴格來說,佛教不是單純定義的宗教,是一種信仰,一種哲學,融合到中國傳統優良文化中去,儒道佛三位一體。筆者認識的好朋友包括佛家李教授和道家彭教授,還有未及親聆教益的儒家霍教授(2018年逝世);百變不離其宗,其實是宇宙間的天人合一,領悟到應該構筑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筆者認識一批早期香港大學畢業的西醫,懸壺濟世之余,潛心鉆研佛學,從中獲益良多。
回頭再說和尚也愛國。筆者想起聶榮臻元帥在五臺山組織和尚參加抗日的故事。1937年,聶榮臻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負責在五臺山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山西五臺山是重要佛教圣地,也是抗日戰爭時期重要游擊戰爭區域之一。在聶榮臻的領導下,晉察冀軍區不僅組織了正規軍進行抗日斗爭,還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廣泛支持,包括佛門子弟的參與。根據相關回憶錄記載,五臺山僧人們得知聶榮臻到來,不僅熱情歡迎,更表達參與抗日救國的決心。五臺山佛教僧會會長大法師然秀表示:“出家人慈悲為懷。吾等出家不出國,保不住國家,佛教、寺廟何存?抗日救亡,僧眾有責。”
在聶榮臻的倡導和支持下,五臺山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這支隊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證明了“和尚道士避世遁世以救世”之說并不絕對。當年不少僧人換上軍裝,拿起武器,為保衛國土做出了貢獻。
聶榮臻不僅組織了正規軍,還成功動員了佛教界人士參與抗日。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抗日力量,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廣泛團結各界人士、共同抵抗外敵入侵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五臺山僧人們從避世走向救世,是抗日戰爭中一支獨特力量,驚動天地,威震四方,可歌可泣。
無國何以家為?國亡何以修行?這道理顯淺易明。清修縱可成仙佛,遁世如何報黎民?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人熱愛和平,我們自己最清楚。如果沒有祖國的今天,李叔同的《送別》,如何唱遍全球、響徹維也納的金色大禮堂?李叔同在佛學方面的貢獻,如何發揚光大,薪火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