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八百年前,范仲淹未臨洞庭,卻以筆墨潑灑出岳陽樓的魂魄。千載煙雨未散,這座江南名樓靜立湖濱,飛檐攬月,斗拱擎云,以一身木色訴說著“憂樂天下”的亙古情懷。
△岳陽樓航拍(攝影孔東亮)
5月16日,“大美江湖·天下岳陽——長江經濟帶、珠三角主流媒體總編輯岳陽行”一行探訪岳陽樓景區。從五朝樓觀的歷史縮影,到《今上岳陽樓》的科技光影,,在洞庭的波聲中悄然流轉。
文脈浸潤的建筑史詩
岳陽樓始建于東漢,歷經五朝興廢,現存主樓為清光緒年間重建。景區內,“五朝樓觀”以微縮模型形式重現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建筑風貌。唐代樓閣古樸雄渾,宋代飛檐靈動飄逸,明代樓頂形似寶塔,富有宗教氣息。除唐代岳陽樓外,其他朝代樓閣皆依據名家畫作還原。
△“五朝樓觀”微縮模型(攝影尹明偉)
沿石板小徑前行,雙公祠內范仲淹與滕子京的塑像靜立如晤。公元1046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后邀范仲淹作記,一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文,令此樓從此超越建筑本身,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圖騰。
祠后七星碑廊依北斗七星布局,四個碑區鐫刻政治領袖、古代名家、當代名家等歷代文豪的詩詞墨跡。行至主樓憑欄遠眺,洞庭湖煙波浩渺,君山島若隱若現,范公筆下“銜遠山,吞長江”的壯闊氣象撲面而來。
光影重構的憂樂長卷
夜幕降臨,岳陽樓景區褪去白日滄桑,化身為沉浸式劇場。夜游演藝《今上岳陽樓》以范仲淹創作《岳陽樓記》為主線,分“讀者”、“兩地求記”、“把酒臨風”“吾誰與歸”四大篇章,通過全息投影、數控技術與實景演繹,將千年文脈注入科技肌理。
△《今上岳陽樓》光影效果(景區供圖)
在“兩地求記”劇場,滕子京力邀范仲淹撰寫《岳陽樓記》的場景躍然眼前;七星碑廊內,范仲淹尋找寫作靈感的心路歷程在全息技術下浮現;“吾誰與歸”劇場之中,范仲淹登上岳陽樓,憶起先賢古人,俯瞰浩渺洞庭……據介紹,項目采用先進投影設備,通過數控裝置與裸眼全息影像技術并聯,創意疊加多輪空中數控設備,讓園林、院子、亭臺、水榭互為聯動,實現360度沉浸式詩境劇場。此外,項目結合無線數控技術與多媒體視覺矩陣,為觀眾帶來極具代入感的光影表現,從而打造了一個可坐、可看、可游走、可互動的穿越式詩境劇場。
從五朝樓觀的建筑史詩,到《今上岳陽樓》的光影新詩,這座江南名樓正以文化為魂、科技為筆,書寫文旅融合的新傳奇。在洞庭煙雨的千年浸潤中,岳陽樓的故事,從未落幕。
瀟湘晨報記者劉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