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武器堪稱“萬國造”,最初依靠德械,但幾場會戰后損失殆盡,這時日本又向盟友德國施壓,德械這條路就走不通了,蔣介石只好向美蘇求援。
跟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最初美國為避免跟日本人起沖突,給的援助并不多,相反蘇聯擔心遠東方向的安危,給了國民政府巨大的支持。
像比飛虎隊更早的蘇聯援華志愿航空隊,有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和1000多架蘇聯飛機;還有200師就是以蘇聯援助的200輛t26坦克為根基組建;另蘇聯支援了火炮1850門、機槍2萬挺、步槍10萬支、子彈超5億發等等。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將所有精力關注己身,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才開始大力援華。為提高國軍的戰斗力,美國曾為先后三批共14個軍配備美式裝備。
但到了解放戰爭,其中的13個都被全殲,僅剩的那個美械軍并非五大主力,卻在經歷遼沈、淮海、渡江、上海四大戰役后還能保留建制,相當神奇。
一、國民黨美械軍的情況
首批獲得美械的部隊為駐印序列的兩個軍:新1軍、新6軍;第二批為遠征軍序列的六個軍:第2軍、第6軍、第8軍、53軍、54軍、71軍;
第三批為國內中央軍序列的6個軍:第5軍、13軍、18軍、73軍、74軍、94軍。從上可看出,國民黨的五大主力都被囊括在內,到抗戰結束時,他們基本完成換裝。
蔣介石本以為憑借這些先進的武器就能輕松掃平國內,可他親眼目睹的,卻是這些美械軍一個個被重創,甚至被殲滅。
自解的第6軍
第6軍就是青年軍各師合編的一支部隊,下轄第203、第204、第205師,他們大部分是知識青年,愿意共赴國難,卻不想成為蔣家王朝挑起戰端的工具。因此抗戰結束后,很多人選擇退役。
老蔣發動全面進攻之際,第6軍在江蘇徐州地區承擔守備任務,眼見其中很多人確實不愿作戰,1947年國民政府就撤銷了軍級番號和一些師級番號,其余人員以師為單位編入各作戰部隊序列。
73軍葬送于萊蕪
在14支美械軍里,最早被殲的是73軍,該部在抗戰時曾有過不俗戰績,湘西會戰是王耀武信任的主力。不過在萊蕪戰役,因為臥底韓練成的配合,他們幾乎沒打出什么水花。
說起來也比較有趣,最開始73軍不需要南下支援,李仙洲原本是打算帶領12軍、46軍出發的。但12軍軍長霍守義出生于東北軍,根本不聽李仙洲的話。
上級王耀武無奈,只好臨時將73軍和12軍對調,這讓73軍陰差陽創造了美械軍被殲的歷史。
新1軍、新6軍、71軍、53軍消失于遼沈
最初版的新1軍下轄新22師和新38師,后來國民黨擴編部隊,以新38師為基礎重建新1軍,以新22師為基礎組建新6軍,這兩部算是一母同胎的兄弟。
解放戰爭他們都被調往東北戰場,最初也讓人民軍隊吃了很多苦頭。只是民心所向之下,他們越打越乏力,而我方武裝卻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補充,此消彼長,這兩支精銳部隊后期也只能龜縮于大城市中防守。
71軍曾經也很能打,尤其是四平之戰成就了陳明仁,但陳明仁獲勝的結果是什么呢?人被問罪、調離,部隊被其他人掌控,此舉導致71軍內部意見很大,再也沒那股狠勁了。
最終,這三支部隊都被廖耀湘率領奔赴遼西,也被殲滅于遼西。53軍情況稍好,東北局勢惡化后他們被調到沈陽防守,沒經歷特別殘酷的殲滅戰就宣布起義,原番號消亡。
第5軍、第8軍、18軍、74軍被殲于淮海
第5軍、18軍、74軍都位列國民黨的五大主力,74軍雖然早在孟良崮就被殲滅過一次,但國民政府用一定數量的老兵進行了重建,武器裝備給的也很先進,戰斗力還算不錯。
第8軍也非弱旅,遠征軍時期很猛,解放戰爭李彌率該部于臨朐重創過華野,整體來說,這四支部隊都不差。
只是,他們遇到了更強的解放軍,最終18軍在雙堆集被華野、中野聯手殲滅,另外三個軍都被華野殲于陳官莊。
13軍、94軍脫胎于平津
這兩支部隊都是國民黨中央軍嫡系,解放戰爭初期都被派往東北作戰,但他們實力越打就越消減,戰線一路退,最終推到了北平,參加傅作義領導的起義。
運氣爆棚的第2軍
解放戰爭中,第2軍曾被改為整編第9師,他們的經歷很有意思,在國民黨占據優勢之際,隨大部隊進攻膠東。
等我方在膠東準備反攻時,該部就被調去大別山針對劉鄧大軍,此后長期在白崇禧的管轄之下。1948年淮海戰役,該部本來接到命令參加,但硬是被白崇禧扣了下來,躲過一劫。
后來解放軍渡江,該部又跟著宋希濂一路逃到西南,基本沒遭遇大型殲滅戰。當然,他們跑到西南也跑不動了,最終宣布起義,番號消亡。
二、接連大戰的54軍
在14個美械軍里,就54軍一個成建制撤往臺灣,其并非像第2軍那樣好運氣,“茍”到最后,而是幾次血拼后幸存下來的。
該部最開始在膠東與華野糾纏,后調往東北,參與過塔山血戰。錦州解放后54軍從海路撤退,轉而去支援淮海戰場。
當時黃維兵團已經被圍,同為土木系部隊,54軍非常賣力,奈何上面的李延年、劉汝明等人不太上心。最終黃維兵團被殲,54軍再撤。
渡江戰役時,54軍負責一段江防,其采取獨特的“分散防御,集中反擊”戰術,利用美式通信裝備,將分散的小股部隊編織成一張靈活的防御網,給解放軍造成一定麻煩。等局勢無法挽回時再撤,抵達上海承擔高橋地區的防務。
54軍軍長闕漢騫,黃埔四期生,雖然不如同學中的林總、胡璉、張靈甫等人出名,但在軍事方面也很有造詣。
他將日本遺留的工事重新加固,并在外圍設置竹纖、鐵絲網,形成四五條防御線。周遭的制高點充分安排好火力,配合地面碉堡的射擊孔組成立體的密集火力網。
這套配置讓高橋成了一個巨大的碉堡,第九兵團進攻時頗感壓力。
5月19日,宋時輪下令向54軍陣地進攻,由于不能用炮轟,碉堡需逐個清理,速度極為緩慢。闕漢騫卻沒有任何顧慮,讓炮兵持續向第九兵團轟炸,幾度壓制了解放軍突出部。
第九兵團30軍89師266團1個營撕開防線口子后,闕漢騫立馬組織敢死隊爭奪,雙方反復廝殺四次。國民黨軍見事不可為,才退守下一道防線。
好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一支部隊難以左右局勢,一道一道防線打下去,54軍也支撐不住,最終闕漢騫棄守高橋。
54軍傷亡很大,不過建制基本還保留著,跟隨軍長闕漢騫撤到了臺灣。
不論陣營的話,這支部隊也挺神奇的,接連打了遼沈、淮海、渡江、上海四次大戰,還能跑出去。就沖這點,率部作戰的闕漢騫也足以稱得上狠角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