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還沉浸在「大破巴基斯坦」的十日全國慶典里面,這點,既有微觀層面印度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宏觀層面印度松散社會對向心力追求的必然結果。
我們能扛得住各種挫折,但印度必須一直贏,不然就散了。
有「印度甲亢姐」之稱的印度知名女主播專門做了一期節目,說,印度肯定贏了,但沒想通為什么全球的媒體都在造謠印度。
她羅列了美國CNN和彭博社、英國BBC、法國世界報、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日本日經新聞的報道,覺得全都是打胡亂說;還有《這場沖突暴露了印度空軍的弱點》,《中國軍工是這場沖突的最大贏家》《印度想展示實力,結果暴露的都是脆弱》,她覺得都是無中生有。
怎么說呢。
讓人類保持理性,永遠是一種奢望。
如果換做是我方,當全球的媒體都說我們這邊沒有打好,第一反應肯定是反思為什么會這樣,知恥而后勇,厚積薄發臥薪嘗膽,就如同中國人一直在教育、紀念、參考、學習的百年國恥一樣,哪怕外國人不提我們自己也在反復提,并不是打擊士氣,而是為了今后更好的發展。
但印度仿佛不是這個邏輯,他們需要的一場贏,哪怕實際上在戰場上沒辦法獲得優勢,也要在對內宣傳上大書特書。
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到,當年中印自衛反擊戰,我們甚至逼近了印度首都只剩50公里,印度依然宣傳自己獲勝了,把中國單方面宣布停火撤軍的行為扭曲成了印度成功趕走了中國軍隊。
所以這次印巴沖突也一樣,印度依然宣傳自己獲勝,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封鎖了包括環球時報和新華社的X賬號在印度國內的閱讀。
甚至就連印度駐華大使館也在X平臺上喊話,要求環球時報「不要發布虛假信息」。
印度為什么一定要口頭上贏呢?
先講微觀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印度人打過交道,我在國外讀書和工作的時候都接觸過很多印度人。
說實話,日常生活里面,他們還是很正常的,大家開開玩笑,聊聊美食,甚至就說說中印兩國的合作和矛盾,都是能平等進行的。
但,印度人有個特點,就是特別會「作秀」。
同樣做一份工作,工作量一模一樣,大家的投入和付出差不多,我和其他國家同事最多15分鐘講完,印度人能用PPT講2個小時自己的豐功偉績。
所以印度人在歐美很多企業都做到了高層,無他,就是很會「自我包裝」。
這種自我包裝已經成為印度所謂的精英階層的共識了,事情做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聊出來給別人的感覺是另外一回事,甚至,已經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
事兒做好了,要宣傳,事兒做砸了,要往好了宣傳。
我們中國人追求的是「打鐵就要自身硬」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兩手抓兩手都硬,既要真做出成績,也要會包裝成績;印度人就是技能樹全都點在了包裝上,然后驚喜的發現,其實只要包裝的好,不真做出成績也行。
這種無數深入骨髓的個人認知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印度群體意識上的「總能想辦法贏」。
再聊宏觀的。
印度是個國家,但又不太像個國家。
我們這邊從秦朝就已經構建了中央集團歷史,雖然過程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總歸一直都是華夏人。
但印度太不一樣了,整個社會在民族、種姓、宗教、邦聯、語言、央地關系等等層面被各種拉扯。
別的不說,你想象中國如果和印度一樣,有22種相互之間完全不同的官方語言么?那會是個什么場面,高考要出22份卷子,大家開個會要有各種翻譯器。
其實一直到莫迪上臺之后,才開始有意識的構建統一性。
那怎么在那么散亂的印度做集權呢?
莫迪給出的回答是,搞民粹。
說白了就是,要強化印度人向內的身份認同,就必須要有一個外部敵人來激發出『種族敵意』。
巴基斯坦和中國,就這樣成為了印度精心設計的敵人,一個是印度教徒信仰層面的敵人(巴基斯坦多是穆斯林),一個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敵人(印度一直宣傳沒有中國擋道,印度早就富強了)。
下一步很自然的,就是要對這些所謂的敵人展現強硬,而這個強硬的結果就是,必須要贏。
如果不贏,那強硬就變成了色厲內荏,印度手動打造的外部危機就會反噬成為內部的重回散亂。
所以中國不怕挫折,因為挫折之下中國還是中國;而印度不能有挫折,一有挫折印度就可能變成認知形態上『很多個小印度』。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大家就能理解為什么印巴沖突里面,印度一定要宣傳自己贏了。
沒辦法,已經走上這條路了,就必須把勝利吹噓成大勝利,把失敗也吹噓成小勝利。
各位大佬覺得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