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街頭巷尾擺滿竹筐賣楊梅的季節啦!相信不少朋友已經蹲在水果攤前挑花了眼,為啥別人買的楊梅咬一口甜得瞇眼睛,自己帶回家的要么酸倒牙,要么隔夜就淌水發霉?其實挑楊梅看著簡單,想要挑出顆顆飽滿、酸甜適口的好楊梅那就需要技巧了!
上周去老果農那里購買楊梅,他拎著竹筐現場教我:"挑楊梅不是抓彩票,得用耳朵聽、鼻子聞、手指摸。"這話讓我想起去年在福建買楊梅踩的坑:當時光顧著挑大個的,結果咬開全是白蟲。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詳細分享挑楊梅的小技巧,這些都是水果販子不會明說的挑選細節,一起來看看吧!
警惕"化妝"楊梅
有些商販會給品相差的楊梅泡糖水,看著水靈靈,實際甜味浮在表面。教大家三招破障眼法:
1,用紙巾包裹輕壓,染色嚴重的要小心。
2,觀察裝楊梅的筐子,底部有黏膩糖漬的別買。
3,舔表皮時甜得發齁,咬開果肉卻發酸的必有問題。
第一個,看顏色
"紅到發黑的楊梅才甜",這話只說對一半。在云南石屏,深紫色楊梅確實糖分高,但換成江蘇產的"早佳"品種,暗紅色反而可能過熟發軟。教大家個笨辦法:把楊梅放掌心轉一圈,表皮顏色均勻無青斑的基本錯不了。要是發現局部泛白或帶青綠色,八成是雨水泡多了沒曬夠太陽。
第二個,看果蒂
掀開楊梅屁股看果蒂,這個動作很多年輕人嫌麻煩,卻是老饕們的小技巧。新鮮楊梅的果蒂呈嫩綠色,周圍絨毛根根分明,像剛修剪過的草坪。要是發現蒂部發黑或絨毛結塊,說明要么存放超過三天,要么運輸時被壓傷了。去年在批發市場見過筐底滲紅水的楊梅,掀開果蒂全帶著褐色傷痕,這種買回家半天就爛。
第三個,測硬度
捏楊梅千萬別用指甲掐!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感受果肉的彈性。福建漳州的果農教我:像按嬰兒臉頰的力道最合適,能回彈說明肉質緊實,太硬的反而酸澀。有個冷知識:同一棵樹上,朝南的楊梅比朝北的早熟兩天,所以買整箱時要翻翻底層,避免混入未完全成熟的硬果。
第四個,看大小
市場上標著"XXL果王"的楊梅能賣到80元/斤,但真沒必要追大。直徑2.8-3.2cm的中果糖酸比剛剛好。倒是那些超過3.5cm的巨無霸,很多是膨大劑催出來的,果肉空隙大,放兩天就塌。有個土法子:帶片樹葉對比,楊梅比成年枇杷葉小的正合適。
第五個,聞果香
把楊梅湊近鼻子深呼吸,注意不是貼著聞,隔10厘米左右最佳。優質楊梅帶著山林晨露的清爽味,混著淡淡酒香(自然發酵的果糖味)。如果聞到類似爛蘋果的酸腐味,哪怕外表光鮮也趕緊放下。提醒個細節:楊梅表面的小凸起(果胞)分泌香氣最濃,買之前用手指蹭蹭,留香久的更新鮮。
第六個,看品種選
全國主栽的楊梅品種超過20個,挑法大有不同。江浙的"荸薺種"要挑扁圓形,云南"東魁"得找渾圓飽滿的,福建"早梅"帶點酸才正宗。有個簡單記法:深色品種看油亮度,淺色品種數果刺。去年在寧波就被坑過,把本地"晚稻楊梅"當成改良種買,結果酸得泡了三罐酒。
第七個,問時間
很多人不知道,楊梅從采摘到舌尖最好不要超過36小時。問清商販是"冷鏈直達"還是"普通貨運",后者經過高溫顛簸,果肉細胞早已破裂。有個小妙招:買的時候摸筐子側壁,如果帶著冰碴子,說明全程冷鏈保鮮,要是筐子發燙,再便宜的也別入手。
買到好楊梅別急著塞冰箱!先在陰涼處攤開通風1小時,讓表面水汽蒸發。存儲時切記:
1,不要清洗!潮濕環境會加速腐爛。
2,墊廚房紙吸收冷凝水。
3,溫度控制在0-4℃最佳。
這樣處理能延長保鮮期2-3天。如果發現個別楊梅滲汁,要立刻隔離,一顆壞果能污染整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