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
一場“鴨蛋大”的冰雹
讓身在北京的小伙伴印象深刻
在眾多關于“冰雹”的討論中
有一則消息顯得有些另類
那就是“冰雹換瑪瑙”
發布這則消息的是
一個名為冰雹課題小組的公眾號
活動的發起者則是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一群學生
收集了冰雹
真能兌換瑪瑙嗎?
為什么課題組
要收集大家手中的“冰雹”?
“冰雹”被收集后用來做什么?
一起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1
瑪瑙和冰雹一樣
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則“冰雹換瑪瑙”推文
由“冰雹課題小組”于去年5月10日發布
推文介紹了
課題組的所屬高校、研究目的
“冰雹換瑪瑙”的具體活動內容
冰雹收集步驟
和目前的冰雹樣本研究成果等
簡單來說
“冰雹換瑪瑙”活動中
收集者一次需要收集外表、大小、數量
有一定要求的冰雹樣本
合理保存并記錄相關信息
聯系課題組后
課題組會派人攜便攜式冷凍設備
以最快的速度上門取回樣本
并送上精美的“瑪瑙”紀念品一份
為什么想到用瑪瑙作為禮物?
因為課題組發現
有的瑪瑙在切片后
會呈現一圈圈的紋路
而冰雹切開后也有著類似
一圈圈透明與不透明的交替
并且“每一顆瑪瑙的切片
與自然界天然的冰雹一樣
都是獨一無二的”
林翔羽是活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也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博士研究生
及物理學院冰雹課題組成員
他表示
“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具有尺度小
突發性強等特點
目前常規氣象觀測網
難以捕捉到冰雹事件的信息
收集冰雹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課題組無法提前預知哪里會下雹
再去蹲守
因此想到發動志愿者
來幫忙收集冰雹樣本
以北京這場冰雹天氣為例
課題組收集到一些小于1厘米的冰雹
等到收進實驗室時
幾乎已經化完了
“但從昨晚開始
已經有七八位志愿者聯系我們
想要送給我們他們收集到的冰雹
我正打算這兩天上門拜訪
將樣品收回來”
在聽到團隊活動
受到網友廣泛關注后
他非常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
也希望大家能優先保證自己的安全
“像前幾天的冰雹
有的比雞蛋還大
如果被砸到身上
真的會很容易受傷”
他覺得如果能在大家的心里
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未來讓更多人知道、參與進來
他就很開心了
2
“志愿者并不是為了瑪瑙
才幫我們收集冰雹”
為什么要收集冰雹?
這與課題組的科研題目有關
“其實這不僅僅是一個收集活動
更是一個科學項目”
全球變暖的背景下
類似冰雹這種極端災害天氣的
頻率與強度如何變化
還是一個未解難題
最早想到“發動民間志愿者”這個方式的
是林翔羽的導師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冰雹研究小組的張慶紅教授
“那個時候大多數人研究冰雹
做的都是模擬統計
我們想更接地氣一點
從實際出發
從冰雹樣本出發
以實驗室的分析手段去研究冰雹”
林翔羽介紹道
2016年開始
課題組在朋友圈
嘗試發出收集冰雹的請求
為了保證研究價值
冰雹樣本需全程冷凍
一般課題組成員們
會帶著一個小型移動冰箱
全國各地到處上門取冰雹
截至目前
志愿者們共幫助課題組
收集到了來自全國各地
一百多次冰雹過程
“以省來劃分的話
最北可達遼寧,最南可達貴州
最西可達西藏
至于東部沿海地區
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地都收到過”
雖然用冰雹換瑪瑙
是想要鼓勵大家來參加這項活動
“但其實絕大多數志愿者
并不是為了瑪瑙
才來幫我們收集冰雹樣本”
林翔宇介紹道
大部分參與活動的志愿者
是各地氣象系統的同事們
并且很多志愿者參與了一次后
第二年還會主動幫忙收集冰雹
3
收集到的冰雹
能用來干些啥?
針對收集到冰雹之后的研究
課題組會偏向于
關注冰雹事件的成因
一般會與氣象局合作
申請氣象觀測資料和數據
來研究此次冰雹的形成過程
林翔宇介紹
課題組開展收集冰雹的科學項目
對冰雹進行研究
就是想要去改進冰雹的模擬模型
“更早地預測冰雹
對冰雹進行正確的評估
讓民眾有更多的時間
采取應急避險措施”
4
收集冰雹
總共分幾步?
收集一次冰雹
全流程是什么?
“很多志愿者出于為課題組考慮的心態
會收集更好看或是更大的冰雹
但研究發現
大冰雹和小冰雹的增長行為
或是在云內的運動過程是有區別的
所以課題組希望能夠盡量收集到
不同樣本尺寸的冰雹”
林翔宇強調
氣象學是和民生非常貼合的領域
科研者更多是做基礎的理論性研究
之后的實際預報和應急措施
還得靠氣象局和應急部門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
減小冰雹對民眾造成的災害
希望能將研究-預報-應急措施
這個完整的鏈條
發展得更完美些
讓研究成果不止停留在發表論文上
而要最終應用于實際、造福于民眾”
為扎根實際的科學研究
也期待“冰雹研究小組”
能夠收獲更多碩果(冰雹)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綜合整理自九派新聞、冰雹課題小組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