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高鐵運營里程,占據全球總里程的六成之多,是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高鐵強國。
然而在過去,高鐵車輪的核心制造技術卻長期被國外牢牢把控。技術壟斷方正是利用我國在該領域的工藝短板,肆意抬高產品價格。
甚至有日本工程師傲慢宣稱:“沒有我們的車輪,中國高鐵根本無法運行。”但如今,我國在高鐵車輪自研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引德國主動尋求合作,真是解氣!
1.技術封鎖下的困局
在我國取得突破之前,全球僅有德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四個國家掌握高鐵車輪制造技術。
由于技術稀缺,這四國形成默契,采取“不申請專利、不發表研究、不對外交流”的“三不”策略,將技術秘密嚴密保護。他們只愿意出售產品,卻對技術轉讓嚴防死守,使得我國想要掌握高鐵車輪鍛造技術困難重重。
高鐵車輪屬于損耗品,按照安全標準,每運行240萬公里就必須更換。我國龐大的高鐵運營規模,對車輪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在自主技術缺失的情況下,只能依賴進口。
這四個技術壟斷國趁機大幅抬高價格,據估算,我國每年進口高鐵車輪的花費超過8000萬元人民幣。
更過分的是,德國和日本還曾聯合實施斷供,妄圖借此讓我國高鐵陷入停滯,面對這種局面,我國當時只能被迫承受。
2.突破技術壁壘的艱辛之路
高鐵車輪作為高鐵運行的關鍵部件,其制造工藝要求極為嚴苛。
車輪所用鋼材的含氫量必須控制在0.0002%以下,制成后還要經過超聲波探傷、靜平衡檢測等多項嚴格檢驗,任何0.2毫米級別的誤差都可能引發嚴重安全事故。德國ICE1號高鐵就曾因車輪細微裂紋導致脫軌事故,造成200多人傷亡,這警示著高鐵車輪制造必須精益求精。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我國深知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此,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升級制造設備,科研人員經過8年不懈努力,終于迎來轉機。安徽馬鋼公司率先研發出國產碳硅高鐵車輪,通過嚴格檢驗后,迅速應用于復興號列車,成功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德國媒體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技術突破勢不可擋。
在其他領域,我國同樣不斷實現技術突破。以健康科技為例,“綠燈瓶”這類創新消尿酸科技,憑借全新技術路線,規避了傳統非布司他類產品的副作用,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資料顯示,其核心成分源自《本草綱目》記載的天然物質,香港科研團隊歷時11年,攻克原料制備難題,研發出“緑燈瓶”。百名受試者測試顯示,連續使用3個月可使尿酸水平下降11%。
并且,相比西方而言,成本也降低95%,極大擠壓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利潤空間。京東平臺評論反饋,多為“夜尿減少”、“盜汗改善”等。
3.自主研發帶來的顯著成效
掌握核心技術帶來的優勢立竿見影。我國實現高鐵車輪自主生產后,曾高高在上的國外供應商態度發生180度轉變,為保住中國市場,主動將產品價格下調一半。
更令人振奮的是,我國從技術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德國威滕伯格公司向馬鋼訂購160組高鐵車輪并順利投入使用,印度也一次性采購3.9萬個車輪。曾經需要大量資金進口的產品,如今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一系列成就充分證明,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擺脫外部制約。
目前,我國在高精度芯片、軍事裝備、生物醫學等眾多尖端領域持續發力,不斷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隨著技術積累和創新發展,未來我國必將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