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5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一個身份證號就有6種填報要求”——重復填、多頭報,基層干部“為表所困”如何治?》的報道。
上午發通知下午就要交,身份證號就有6種填報要求,相同信息重復填、多頭報,有的地方一年要報送的表超2200份……一段時期以來,因填表報數催生的怪象頻出,成為基層負擔中的頑瘴痼疾,飽受詬病。
近年來,中央出臺系列舉措,堅決反對隨意填表報數的形式主義做法,各地探索治理初見成效。“為表所困”既是基層減負之困,也是基層治理之弊,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記者進行了調查。
“為表所困”亂象多
記者調研發現,數量多、要求異、反復填的報表一度困擾基層干部,影響基層治理。
——每半個月換一次墨盒,基層干部“困”在表格里。一位負責社區高齡補貼的工作人員見到記者時,拿出厚約三指的一摞“社區居民基本信息登記表”說,這是過去一個網格的日常報表量,而社區有8個網格。隨著數據累積和更新,紙質報表多到柜子放不下。“過去,單位打印機每半個月要換一次墨盒,兩年多用壞三臺打印機。”
類似情況并不鮮見,中部某縣大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前,當地鄉鎮平均每年填寫204種報表,如今壓縮到127種,壓減率37.7%。
“過去半數以上時間用在填表報數,有的同事年齡大電腦不熟練,要花更多時間。”一位社區干部說,平時被“困”在表格里,有時入戶走訪只能在下班后或周末,被居民誤解為“應付”“做秀”。
——居民身份證號填法要求多達6種,“有多少項指標就有多少種表格”。不同部門對報表要求不同、標準不一,進一步加重了基層負擔。有受訪社區干部稱,以前填寫居民身份證號有6種填法,有的要求填寫完整,有的要求隱藏中間6位數,有的要求隱藏最后8位數等。
“除姓名一欄,其他項目時有變化,就連家庭住址填到單元還是戶號,一些部門過去都各有要求。有多少項指標就有多少種表格。”一位社區干部說,有時沒有表格模板,甚至要自己繪制。
達不到報表要求,就得重做。“有時為了一個標點,反復折騰。”某縣小學三年級的年級主任說,以前不同部門要求報送學生出生年月日,有的要求數字用斜杠隔開,有的要求用點隔開,有一次手工重新調整了近百人的表格。
——上午發通知下午就要交,類似內容重復填寫五六遍。“哪怕相同內容,向這個部門報完,又要向另一個部門報。”一位基層干部說,以前上級部門間數據不共享,她曾經給不同部門重復報送了五六次信息。
繁重重復的填表報數,讓基層干部疲于應對,有時只能“應付了事”。有受訪干部反映,今年5月的一個星期五,臨近下班時接到上級部門要求報送數據和材料的通知,涉及8個方面,第二天下午就要上報,辦公室6個人只得連夜加班發通知收集、統計。
過去有的報表上午發通知,下午就要交。一些基層干部為應付此類不合情理的任務,只得“統計加估計”,憑經驗估報數據。村級數據報送有寫在紙上拍照的、有在微信群語音報數的,數據可能不準。基層干部認為,填報的數據如果失真直接影響基層治理效能。
把不合理的表“攔下來”為何難?
針對上述現象,各地正有的放矢為基層減負。記者調查也發現,基層干部“為表所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表”出多門“婆婆多”。“鄉鎮和縣里職能部門對村里來說都是上級,都能提出填表要求。”一名受訪村會計說。
數據填報亂象折射出一些部門和干部的作風。某地查處的案件顯示,當地住建部門負責人在“農村危房改造回頭看”專項行動中部署工作草率,作風漂浮,兩個多月時間內4次發文更改工作要求、表格內容和上報時限,令基層無所適從。
少數機關部門存在官僚主義作風,不顧實際“發號施令”。某地一部門以督促工作進展為由,竟要求下級單位每日手工統計上報本可以從系統提取的數據,無謂耗費基層精力,被嚴肅查處。
——數據量大面廣,高頻臺賬更新難。開展基層治理、服務百姓需掌握情況,填報一些數據本無可厚非。但有的地方由于數字政府建設不到位,不同部門都要一事一報,很多數據又涉及一家一戶,增加了基層負擔。
有時費力收集的基礎數據,用完后被“束之高閣”,更新、使用麻煩,需要一項數據時,又要組織人員翻閱紙質表格。
“全縣各口徑數據一年150萬條,很多信息重復,我們經過三四個月才梳理出約50萬條有效數據。”某縣大數據中心主任舉例說,民政部門發放低保需要低保對象的家庭成員、收入、年齡等情況,人社部門就業幫扶也需要此類信息,沒有共享機制,只能讓基層反復報送。
要周報、月報的高頻臺賬最花時間。“以前靠人力收集整理,經常背著幾本十多斤的‘底冊’爬樓入戶更新居民信息。”一位基層干部說。
——部門存壁壘,信息難交互。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地方部門間存在壁壘,填報系統不同,常以數據涉密、保護隱私等為由,不愿打通系統,一些數據成為“一次性”材料。
“發放高齡補貼時,數據更新不及時,因村民剛去世等原因,可能導致多發、漏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灘鎮工作人員曾琴說,一些服務事項的臺賬需要月報、周報,曾占用他們大量工作精力。
基層干部表示,平時“為表所困”就難以走入群眾了解民情,有的年輕干部甚至不會跟群眾打交道。
治“表”治標更要治本
治理“為表所困”難題,既是轉變工作作風為基層減負,也是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不少基層干部認為,治“表”要治標更要治本,要推動數據報表清單化、數據信息共享化、高頻事項模塊化,讓數據多跑腿。
對癥下藥,治“表”首先要管住源頭。
2023年9月以來,江西試點推進“一表同享”改革,全面摸排梳理省市縣擬需基層填報的常規表單,納入目錄清單,沒納入清單的須“一事一報備”。
如今在吉安市青原區,縣級職能部門想讓基層填表,要先在縣大數據中心備案,再經縣委辦、縣政府辦審批,大量報表任務被“攔截”。
江西“一表同享”改革已經推進到全省100個縣(市、區)中的83個,著力破解基層填表難題,業務表單壓減率達64.7%。
讓基層干部從填表報數中解脫,需用好大數據技術手段,推動信息共享,實現常用數據“自動抓取”。
“只要在系統內點一下,超七成數據自動抓取填充。”在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學前街社區的便民服務窗口,工作人員邱春蘭打開電腦演示說,如今很多數據由“一表同享”系統抓取,做好核對、更新就行。
目前,江西已開展改革的縣(市、區)收集治理本地區數據3407萬余條,全部導入“一表同享”系統,生存狀態、身份信息、醫保繳納等8項基層常用數據可共享。系統還設有高齡老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殘疾人、孤兒等五類高頻公共服務模塊化應用場景,相關部門數據關聯,自動核驗。
“新生兒落地即可參保。”一位基層干部介紹,原先分散在各部門的審批事項,如今一網通辦,新生兒出生后涉及多部門的業務,辦理時間從一個月縮減到三五天。
數據多跑腿便利了群眾,也讓基層干部騰出了精力。“以前每個月下鄉入戶只有一兩次,如今每周兩三次。”曾琴說。
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為表所困”難題,“一表同享”改革仍需向縱深推進。
數據準確、及時是數據治理的基礎,隨著后期數據應用、維護工作量增大,基層人力和技術短板將凸顯。以江西為例,基層數據庫匯聚超1.2億條數據,盤活“沉睡”的數據,亟需專業人才隊伍。
業內人士建議,在保障數據安全基礎上,推動數據精準回流。宜黃縣發改委工作人員余澤平說,各地每年都會向上報送大量基礎數據,可根據數據敏感度設置共享權限,讓數據脫敏后回流,助力基層治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