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伊核談判再度重啟,而此次選址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則賦予了這一輪外交博弈一種異乎尋常的耐人尋味。一邊是特朗普在卡塔爾大談“和平臨近”,擺出姿態稱“我們不打算讓伊朗塵土飛揚”,一邊卻又警告“最大施壓不會永遠等候”,還聲稱準備將伊朗石油出口“清零”。這種“左手橄欖枝,右手核按鈕”的套路,熟悉又諷刺,正是美式霸權外交的典型寫照。而伊朗外長阿拉格希雖然高調發出“準備翻篇”的姿態,卻又毫不含糊地警告歐洲“三駕馬車”,英國、法國和德國:若敢動用聯合國制裁“快速回彈”機制,后果將“不可逆轉”。
從2015年伊核協議達成至今,十年內三度搖擺,折射的不僅是美國政策的朝令夕改,更是整個西方世界對待中東秩序的虛偽本質。特朗普2018年任期內單方面撕毀協議,重啟制裁,肆意破壞多邊協議的信用基礎。而伊朗在被打壓之下選擇對等反制,推進60%濃縮鈾的生產,雖未越過90%的武器級門檻,卻已在西方視野中無限接近“紅線”。如今“新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企圖重建控制權,一方面卻對歐洲盟友態度冷淡,讓英法德陷入兩難,若推進“快速回彈”,必將斷送復談機會,甚至挑起核擴散危機;若繼續猶豫,則失去對伊施壓的話語權。在這種微妙均衡下,伊斯坦布爾會談其實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輿論秀”,而非實質性的政策轉機。
伊朗方面看得極其清楚。阿拉格希在《觀點報》撰文強調,伊朗愿意“為信任和透明度付出代價”,但前提是“制裁必須解除”。換言之,不談解除制裁,一切都是空話。美國方面則急于制造“和平有望”的假象,意圖轉移內政矛盾,重塑特朗普“世界談判之王”的形象。Axios報道稱美方曾遞交書面協議草案,但伊方當即否認。無論真假,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都在用各自語言向世界傳達同一個信號:談判在繼續,但牌仍緊握在手中。
從全球視角來看,伊核問題已不僅僅是中東地區的安全議題,更是核不擴散體系的試金石。當前俄烏沖突、美中博弈、朝核不定,任何核協議的破裂都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歐洲雖然仍有一定的協調能力,但其政策獨立性早已被美方牽制。從烏克蘭戰場到伊朗談判桌,歐洲始終處于“跟隨者”的角色,話語權削弱、戰略焦慮加劇。而這正是伊朗敢于以強硬姿態叫板英法德的根本原因。歐洲若不能在伊核問題上表現出獨立而一致的戰略意志,恐怕不但難以左右伊朗未來的核選擇,更可能在接下來的全球核安全架構重組中被邊緣化。
當然,伊朗也并非沒有軟肋。國內經濟依賴石油出口,制裁影響深遠;社會內部也有對外交孤立的不滿。正因如此,伊朗才既要維持強硬話語以鞏固國內支持,又要在外交場合表現“愿意合作”的姿態來爭取空間。但正如特朗普所言,“橄欖枝不會永遠伸出”,他的話也許更像是勒索而非承諾:要么接受美方條件,要么準備面對進一步施壓。這種一邊拋橄欖一邊舉鐵錘的策略,正是美國慣常使用的“談判威脅術”。而這場由土耳其主辦的“核談劇目”,不過是舞臺上最新一幕而已。
當前的關鍵不在于美伊是否能達成協議,而在于各方是否真心愿意回歸規則、重建信任。倘若核談成了政治秀的道具、權力較量的工具,那么即便達成所謂協議,也注定無法長久。十年前的伊核協議尚未熄滅的灰燼之中,是否還藏著一點真正和平的火星?恐怕不是由土耳其的會場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徹底放棄以制裁為工具的單邊霸權邏輯。
結局仍未可知,但局勢清晰可見:若西方仍執迷于“我主導、你服從”的老劇本,那么不僅伊核問題難解,中東安全也將始終動蕩;若能真正回歸平等協商、相互尊重的原則,或許才可能迎來真正的轉機。而伊斯坦布爾,是否成為核外交的“終局劇場”或“起點廣場”,就看談判桌上每一方,愿意放下多少舊賬,承擔多少真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