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對歷史書上的 一段描述記憶深刻: 1937年能買兩頭牛的100元法幣,到了1948年卻連一粒米都買不起。
當時對“通貨膨脹”的概念還很模糊,不理解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直到讀了民國那段荒誕的“經濟史”,才明白國民黨政權為何必然會失敗!
60億面額的紙幣,要了解怎樣誕生的,先得明白前因后果。
民國上海工人領工資
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等三大行發行的鈔票為唯一法定貨幣,禁用黃金,強制民眾用白銀兌換法幣。
改革之初,法幣確實起到了統一貨幣、穩定金融的作用。法幣發行量控制在14億元以內,一元法幣等于一塊大洋,雖然沒多久就開始貶值,不過購買力依然很強。老百姓信心十足,因為能用它在市場上輕松換到各種生活物品。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國民政府財政迅速陷入困境,開始走上濫發法幣的不歸路。
從壹分到壹萬元190張法幣 嘉德2010年拍賣:1.3萬
抗戰初期,日本占領了中國沿海地區,切斷了主要對外貿易通道,同時實施"囚籠"戰略,意圖困死中國經濟。
更陰險的是,日軍在1941年占領香港后,繳獲了國民政府設在香港的印鈔廠和英美提供的印鈔設備,開始大規模偽造法幣,企圖通過"假幣戰"來摧毀市場信心。
然后“荒誕”的一幕出現了,日本的計劃最終落空,不是因為國民政府防偽技術高超,而是因為蔣介石政府自己印鈔的速度,比日本人造假還快!
到1945年抗戰結束時,法幣發行量已是戰前的近400倍,物價則上漲了2000倍左右。日本偽造的法幣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中,竟成了"小巫見大巫"。
恐慌的民眾搶購大米
抗戰勝利后,民眾本以為苦日子終于到頭,沒想到法幣的崩潰才剛剛進入頂峰。國民政府規定法幣與汪偽政權發行的"中儲券"兌換比例為1:200,這種完全脫離經濟現實的匯率政策,導致大量法幣涌入上海等大城市搶購物資,物價如火箭般躥升。
更荒謬的是,國民政府一邊用庫存黃金回收法幣,一邊又以三倍于回收量的規模增發新鈔,這種"左手回收、右手增發"的荒唐操作徹底摧毀了法幣信用。
法幣貶值的速度之快,讓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絕境。1937年100元法幣能買兩頭牛,到了1943年只能買一只雞,1945年縮水到兩個雞蛋,1947年竟然只夠買一個煤球,最后連一粒大米都買不到了!
有錢人也在搶購汽油
有錢人也不太好過,私下找關系搶兌黃金白銀甚至搶汽油,反正要在法幣徹底崩潰前,趕緊把錢全花出去。
大學教授的遭遇也很慘,1946年底,清華大學教授月薪83萬元法幣還能買23袋面粉;僅僅半年后的1947年5月,同樣的薪水連10袋面粉都買不起了;到了1947年底,教授們的薪水漲到1000多萬元,卻連5袋面粉都換不到。
北平的中小學教師更是不堪,不得不依靠美國救濟的舊衣服御寒。法幣貶值到如此地步,已經喪失了基本貨幣功能,市面交易逐漸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很多地方又悄悄重啟銀元經濟。
“打虎”之后矛盾更深
面對法幣的徹底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孤注一擲地推出了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規定1元金圓券兌換300萬元法幣。
為顯示改革決心,蔣介石派兒子蔣經國到上海"打老虎",宣稱要整頓經濟、打擊投機。一時間,上海灘的富商巨賈人人自危,連杜月笙的兒子都因"投機倒把"被判刑,蔣經國甚至放話"只打老虎,不拍蒼蠅",贏得了不少市民的期待。
然而這場"打虎"行動很快露出真面目:它不過是國民政府掠奪民間財富的幌子。政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強制民眾在限期內將持有的黃金、白銀、外幣兌換成金圓券,違者重罰。
從掠奪的角度來看,金圓券是“極其成功”的:梅蘭芳把家里的幾百兩黃金全部兌換成紙幣,陳布雷也把家中積蓄全都換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想用警察力量推翻經濟定律,必無成功之理。"
對國民黨抱有最后期望的精英人士,此時也徹底失去信心。
國民黨撤退臺灣帶走大量物資
短短40天內,國民政府就從民眾手中掠奪了價值超過3億美元的黃金外匯,這些都是老百姓在連年戰亂中勉強保存的最后積蓄。
隨后國民政府又實行了荒唐的"八一九限價"政策,強行凍結物價。結果商鋪紛紛關門停業,黑市交易猖獗,上海的永安、先施等四大百貨公司被搶購一空。飯店里的米面"進門的價錢和出門就不一樣",價目表上的墨汁還沒干就要貼新的。
"打老虎"行動最終以鬧劇收場。當蔣經國查到孔祥熙家族控制的揚子公司囤積居奇時,在宋美齡的干預下,蔣介石密令兒子停止調查。
這場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只維持了70天就宣告失敗,國民政府不得不于11月11日宣布允許民眾重新持有金銀外幣,但兌換比例卻比三個月前政府收購時高出五倍。民眾即使明知吃大虧,也寧可要回黃金白銀,再不敢碰金圓券,然而卻遇到重重阻礙。
一位在中國的美國士兵正拿著鈔票點煙
政策反轉引發了瘋狂的擠兌潮。上海實行宵禁,老百姓為了能在銀行開門時排到前面,頭天晚上就躲在黃浦江邊的陋巷或舢板里過夜。清晨五點宵禁解除,黑壓壓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中央銀行,每天都有踩踏致死傷的慘劇發生。
警察派出騎馬的"飛行太保"揮鞭驅趕人群,卻無濟于事。李敖描述當時的場景:"萬頭攢動,水泄不通......已無法在馬路上通過,只有踩著舢板,繞水而行。這種目睹怪現狀,也真兩千年所未有也!"
金圓券的崩潰速度比法幣更快。到1949年初,國統區一石大米的價格已經高達4億金圓券,民眾購物需要用麻袋或推車裝錢。一碗面在1948年要20萬元,1949年就要500萬了,就連乞丐都不收1000元以下面值的錢幣!
此時,單張500萬面額的金圓券已經滿足不了胃口。在新疆,面對失控的通貨膨脹,省銀行干脆"放飛自我",發行了面額30億、60億的銀行券,創下世界貨幣史的荒誕紀錄。
1949年新疆銀行陸拾億圓 2017西泠拍賣:36800元
這張60億面值的紙幣上印著孫中山頭像,下方標注"折合金圓券壹萬圓",短短20天內就發行了480萬張,總金額高達2.88億億元(你沒看錯,是兩個億字)。當時有笑話說,這張鈔票的最大價值在于"可以用來練習算術"。
當新疆民眾還在為60億面值的鈔票震驚時,國民政府已經開始了最后的財富大轉移,光是黃金就運走了400多萬兩。
蔣介石幾乎將全部黃金運往臺灣,只在大陸留下空蕩蕩的金庫和一文不值的金圓券,而這些黃金后來成為臺灣經濟穩定的基石。
國民黨后來大肆宣揚這些黃金"安定了臺灣人事",卻絕口不提他們是如何"丟掉了大陸民心"。寫到這里不得不感嘆,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民國著名老照片,令人唏噓
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法幣和金圓券合計發行指數高達1400多億倍,同期物價指數更是暴漲8.5萬億倍。如此驚人的數字背后,是無數普通百姓畢生積蓄化為烏有的悲劇。
漫畫家張樂平目睹兩名兒童凍斃街頭后,將《三毛流浪記》的主角改為難童形象,成為那個悲慘時代的縮影。
諷刺的是,那張“60億元”的紙幣,在當年新疆的實際購買力,只能買80粒米左右,在其他地方等同于廢紙。卻因為被大量回收且品相完好的少,如今卻成了收藏界的“名譽品”,九五品以上價值好幾萬元。
國民黨在軍事失敗前,早已在經濟戰場上輸得精光。那些運往臺灣的黃金和其他財富,或許暫時支撐了一個地區,但我們都明白,臺灣遲早是要收回來的!
參考資料:《銀元時代生活史》、《通貨膨脹史話》、《銀行周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