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1874-1961),原名陳甲庚,福建省同安縣人。出身于華僑世家。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父親陳杞柏經營的米店服務,歷13年。后其父經營實業(yè)失敗,欠債權人20余萬元。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yè)后,于1904年起創(chuàng)建菠蘿罐頭廠,自營謙益米店,入股恒美熟米廠,種植樹膠等,逐漸獲利。當時新加坡有法律規(guī)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尚感拮據,卻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債務,言稱“中國人取信于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他“一諾萬金”的義舉迅速傳遍了東南亞,人們敬其商業(yè)道德和信譽,都愿意與他做生意,致使事業(yè)日漸興旺。
1906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到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之后新加坡成為中國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陳嘉庚在此結識孫中山。1910年春,他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向往進步,于是毅然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
由于陳嘉庚的積極努力經營,到1925年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他被稱為新加坡、馬來亞地區(qū)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后,他又相繼開辦橡膠制品廠,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在其鼎盛時期的1925年,營業(yè)范圍遠及五大洲、員工3萬余人,資產約值黃金百萬兩。后來因日本膠制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他的企業(yè)每況愈下,資金日蹙。
陳嘉庚在從事工商業(yè)的同時,又提倡和支持教育。他與胞弟陳敬賢一起,邊集資邊辦學,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先后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業(yè)、農林、輕工業(yè)學校在內的集美學校。1921年,廈門大學正式開學。另外、他還資助了閩南20個縣市110多所學校,并在僑居地新加坡倡辦和贊助了10余所小學、中學及中專學校,用于興學的資金超過1億美元。自1926年起為了使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經費不致中斷,他作了許多努力,甚至不惜賤價出賣自己橡?園。陳嘉庚不但傾力辦學,而且具有強烈的愛國心。1928年,日本殘害和殺戮中國人的濟南慘案發(fā)生后,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像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濟難民,還發(fā)起抵制日貨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中國全面抗戰(zhàn)開始。10月,陳嘉庚發(fā)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1938年10月,他又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賬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任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3年時間內,便為祖國抗戰(zhàn)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戰(zhàn)爭。此外,他還組織各地籌販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藥廠,直接供應抗戰(zhàn)軍民所需藥品等。1939年,他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余位華僑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zhàn)急需的戰(zhàn)略物資。
陳嘉庚不但積極組織籌款捐物,還堅決主張抗戰(zhàn)到底。1938年10月,針對汪精衛(wèi)等人的對日妥協和投降企圖,他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的電文提案。后該提案被通過,其中內容雖有刪改,但主旨仍存,這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當時重慶的主戰(zhàn)派亦有很大的鼓舞作用。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回國慰勞杭日前線的將士與后方的軍民,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
從1927年到1940年回到重慶之前,他是堅決的“擁蔣派”,稱蔣介石乃是全國同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將委員長的意志,即中國全國國民的意志”。故此他將抗戰(zhàn)義捐款項悉數匯交國民政府行政院。他此次率團回國,先至陪都重慶慰問考察。國民黨要員極力在他面前誣蔑共產黨是如何破壞團結抗戰(zhàn)和搞“摩擦”的,同時設置障礙阻撓他率團訪問延安。蔣介石更是捧他、拉攏他,并干擾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接觸。
當陳嘉庚在重慶了解到國民黨官員的腐敗現象后,便更期望赴延安訪同,以真實了解共產黨對團結抗戰(zhàn)的態(tài)度,弄清國共摩擦的真相,并勸說國共兩黨團結抗戰(zhàn)5月底,他率團到達延安,共停留7天。期間,他參加了4次群眾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了中國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市容和安塞鋼鐵廠、印刷廠;與財政、公安、司法負責人談話;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同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多次接觸和座談;還出席了延安各界的歡迎會和歡送會。
經過幾天的實地考察,陳嘉庚親眼看到邊區(qū)軍民一致,官兵一致,認為這是“克敵制勝之本”。相比較那些身處“大后方”的國民黨官員腐化墮落,坐待外援,不問民眾疾苦,且軍事上節(jié)節(jié)失利的情況,他感慨地說:“這次訪問延安最感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zhàn)到底,其立場堅定,態(tài)度誠懇?!蓖瑫r,他對邊區(qū)各界艱苦奮斗的精神尤為感動。至此,他心中的“疑團”化解開了,原來破壞抗戰(zhàn)、貪污腐敗、禍國殃民的是國民黨,而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一、廉潔奉公的是中國共產黨。
陳嘉庚這次率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特別是在訪問延安之后,其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據實發(fā)表關于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qū)的新氣象,發(fā)自內心地堅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1946年6月,國內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陳嘉庚堅決反對美國政府援助蔣介石集團打內戰(zhàn),曾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并且抵制蔣介石一手操控的國民大會的召開,抨擊蔣介石“一夫獨裁”的本質。1947年,他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積極聲授國內民主黨派關于制止內戰(zhàn)的斗爭。
1949年,陳嘉庚應毛澤東邀請回國,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并參加開國大典。
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心情十分激動,快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他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仍馳驅在祖國南北大地,致力于國家建設事業(yè),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xiāng)建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并一再呼吁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臺灣的回歸深表關切。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于北京,終年87歲。著有《南僑回憶錄》。陳嘉庚逝世后,國家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委員的治喪委員會,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會,以頌揚其“一生為祖國、為人民、為華僑社會”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為表彰陳嘉庚對教育事業(yè)的杰出貢獻,1990年有關國際組織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fā)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為推動國家科研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家有關部門及高校等教學研究單位,還設立多項以陳嘉庚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及獎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