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于露/文 顧聞/攝)5月16日,南京大學“數智賦能中華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會在仙林校區舉辦。會議聚焦中華文明研究“遠讀-探源-傳承-熔鑄-互鑒”五大方向,全面呈現南大數智賦能中華文明研究的豐碩成果。
圍繞文明原典數智遠讀、文明載體數智探源、文明遺存數智保護、文明熔鑄數智敘事、文明互鑒數智賦能五大方向,15位中青年學者展示了現有研究成果。
“您怎么看待道德與知識的關系?”會場大屏幕,在聊天框輸入問題后,孔子答道,“道德如同樹木的根基,知識則是枝葉的繁茂。我曾言‘志于道,據于德’,道德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這是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團隊研發的“子曰:中國思想家大模型”。階段性成果借助數字人的形式,完成了從孔子生平復現到孔子思維重塑,塑造了一個承載個人生命經驗、蘊含儒家傳統思想的虛擬人物。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濤介紹,該項研究以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為底座。孔子是中國文化的符號,具有代表性。因此,團隊從孔子數字人開始,基于DeepSeek、千問等開源大模型,建立自主知識庫,并利用多種技術訓練開發了基于中國思想家的智能問答系統。
據介紹,大模型分為問道、行跡、史鑒三個部分,考慮到學術性和趣味性,行跡以史料為基礎構建了孔子的生平,特別是其周游列國的經歷;史鑒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呈現歷代對孔子的評價,展現孔子形象的歷史變遷;問道主要是面向大眾,通過虛擬數字人的形象,讓用戶通過各種方式與孔子對話。
“希望將來大家在生活、學習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去與孔子、與思想家集群對話,以他們的智慧幫助我們答疑解惑,讓他們成為可以隨時溝通的朋友、師長,這樣一來中國傳統思想將不再冰冷、抽象,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王濤說。
用數字技術守護古城文脈,2024年,南京大學啟動了“中華古城數字圖譜建設工程”,通過遙感影像、衛星地圖、現場走訪等方式,摸排清楚古城的地形地勢、路網分布、城市布局、重點建筑等,為多處古城建立“數字檔案”,并依照相關信息繪制文化地圖,今年計劃完成全國近3000座古城的繪制工作,為古城系統性保護與創新性傳承提供了大數據支撐。
此外,南大團隊正在構建人工智能古文字析解模型,該模型打破了傳統的靜態圖片識別方式,創新通過捕捉人類在書寫古文字時的動態路徑,搭建數據模型,訓練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和理解古文字。在今春的新一輪實驗中,團隊通過錄入的一萬多條字形書寫數據,讓計算機能夠基本模仿人類書寫古文字的筆勢、筆順和大致輪廓。
據了解,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2024年入選首批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聚合南大文科特色與優質資源,聚焦數智賦能和交叉創新,致力于構建數智時代的中國自主文明研究知識體系和創新應用體系。
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云松表示,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以“數智賦能文明研究”為使命,始終堅持學科交叉與文明研究的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學術研究與國家戰略的緊密融合。“今天的成果展示,正是實驗室近年來深耕不輟的階段性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