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來說說如何判斷空中打擊的戰果和效果。這兩天我們看到了不少印巴沖突階段雙方使用空襲武器打擊對方的效果出來了。這些效果當中最引人矚目和最有說服力的當然是衛星圖片。現在我們看到比較多的衛星圖片顯示的是印度打擊巴基斯坦的目標,特別是空軍基地的一些衛星圖片。然后很多人根據這些衛星圖片對于戰果和效果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我也說一說空中打擊戰果和效果如何判讀。
首先講空中打擊的效果的判讀要根據打擊方的目的來進行。一般來說打擊一個目標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要么就是這個目標的戰略價值很高,我要徹底的摧毀它,要么就是戰役當中的關鍵性目標,我要讓他癱瘓一段時間無法發揮作用。當然也不能排除一些較小規模的作戰和沖突當中打擊目標,我單純的就是為了打擊目標,更多的只是為了出口氣,顯示一下我的威力和戰果。那么從效果的排序來說,摧毀當然是排第一位的,癱瘓排在第二,而普通的打擊只能排在第三位。
那么實際的空中打擊當中如何來判斷是否達到了不同級別的打擊效果,這要根據目標的性質和毀傷的程度來判斷。比如說打擊一個中遠程地空導彈目標,這樣的一個目標,整個陣地一般分布在數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具體的點目標包括對空搜索警戒雷達、火控雷達車、指揮方艙車、導彈發射車、其他的各種輔助車輛和輔助的方艙車輛。要想達到摧毀的程度,這個要求還是很高的,起碼說核心的東西,比如說最核心的指揮方艙和火控雷達車,這個是必須要摧毀的。
如果把一個防空導彈系統比作一個人的話,導彈發射車是四肢,各種的輔助的車輛和方艙是軀干,對空警戒和搜索雷達是耳目,指揮方艙和火控雷達就是關鍵性的大腦了。所以說指揮方艙和火控雷達這是最關鍵的部位,有的時候這兩者還有可能合二為一放在一起,把這個打掉了,基本上這個防空導彈系統就已經可以被稱作摧毀了。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要達到摧毀的水平,恐怕還要再搭上個一兩臺的導彈發射車,最好把對空警戒搜索雷達也搭進去。
那么如果說我只打了1到2輛導彈發射車,或者只打了一個對空警戒搜索雷達,這算什么?這只能算癱瘓。因為對空搜索警戒雷達它是并網的,摧毀了這一臺,其他的并網的雷達依然可以把相應的對空警戒信息傳到你的指揮方艙去。同樣導彈發射車也是多臺,摧毀一兩臺會使它的戰斗力受到較大的損失,但是不至于導致它根本沒有戰斗力了。所以這種的毀傷水平只能叫做癱瘓。至于說我只打了一臺導彈發射車,或者說打了其他的某一個輔助的方艙或者車輛,這個我認為只能稱作一般性的打擊,因為對整個導彈系統的戰斗力的影響是有限的?,F在我們看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打擊對方中遠程防空系統的空中打擊,實現的效果基本上都是局限在打擊這個層面上,甚至癱瘓一套完整的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都做不到。
再說打機場,其實打機場更難。要想摧毀一個機場說說容易,但做起來那就是難上加難了。當年在特朗普上一個任期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戰例,那就是特朗普下令對敘利亞的一個空軍基地實施巡航導彈打擊,而且據稱這個空軍基地還駐有俄羅斯的空軍兵力。發生的時間我記得是2017年的4月6日,當時美軍使用部署在地中海的驅逐艦發射了59枚“戰斧”巡航導彈。按照襲擊發生之后俄方的報告說,有23枚導彈落在了機場,其余36枚不知所蹤。
命中機場這23枚“戰斧”擊毀了6架修理中的飛機和包括倉庫、塔臺在內的多處建筑,機場跑道、滑行道和處于停機位上的敘利亞空軍飛機沒有受損。單從使用的彈藥量來說,59枚“戰斧”不能說少了,命中23枚也不少。從打擊效果上來說,毀了6架飛機,塔臺、倉庫等多處建筑被摧毀,按照我們現在網上的水平看,應該說戰果赫赫。但是這樣的打擊打完了之后沒兩天,這個機場居然又恢復使用了,而且包括俄軍的安-124重型運輸機又在這個機場上開始起降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到,實現摧毀一個機場是多么的難。
一般來說實戰當中大家對打機場都會做一個專門的規劃,給自己定一個指標,是要摧毀還是要癱瘓。一般來說很少會用摧毀這個級別,大部分都是癱瘓它,只要癱瘓它一定時間,那么可能就給我后續的作戰創造了條件。而且機場一旦癱了,部署在這個機場上的空中作戰力量就沒法升空了,那么后續我的空中作戰力量就可以直接過來投彈補刀了,而這個補刀之后這個機場很可能就徹底摧毀了。
所以像使用導彈無人機的這種攻擊方式,一般打機場的目標只要達成了癱瘓的目的,就已經不錯了。那么再看看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巴基斯坦的機場遭到打擊的衛星圖片看,連癱瘓恐怕都談不上。因為機場跑道上最多只有一個疑似的彈坑,一般來說一個機場跑道要想在較長時間癱瘓它,起碼要命中2到3枚彈,形成多個彈坑,這樣把機場切成多個小段,每一個小段都不能滿足起降要求。而且打的彈坑多了,回填修復的時間就會長,癱瘓的時間就會長。像這樣只有一個疑似的彈坑,即使說是癱瘓,癱瘓的時間可能也是極為有限的。至于說打中了機庫,打中了維修廠房,只要不是成系統的命中,僅僅是個例和單獨目標,那么恐怕連癱瘓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打擊并命中。
要想癱瘓一個機場,如果從衛星圖片上看,應該是滿目瘡痍。而實際上在雙方交戰過程當中,許多機場的建筑物命中了也很難摧毀實質性的目標。比如說指揮塔臺,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指揮塔臺打掉了,機場的指揮中心就沒有了,這個機場至少在一定時間內是要被癱瘓的。但實際在戰時并不是這樣,戰時一般來說除了原有的機場塔臺,還會有多輛備用的起降指揮車,甚至在戰況激烈的時候,我會主動棄用機場原有的塔臺,因為固定目標太明顯了,生存能力太差,這個時候用機動的指揮車,安全性會更好。
舉個例子吧,唐山地震的時候,唐山機場的塔臺就無法使用了,后來臨時啟用的就是機場的指揮車。就是憑借著這個指揮車,唐山機場當時創造了我們民用機場起降頻率的記錄,而且這個記錄維持了相當長時間,我記得當時的最高的起降頻率大概是每半分鐘起降一架飛機。所以說看這種的衛星圖片,不要看命中了塔臺了,或者是命中了一個倉庫,一個維修車間,那就不得了。當然如果發起攻擊的一方本身的作戰目的僅僅局限于打擊命中,那么達成這樣的效果對他來說也足夠了,因為不過是要拿這個東西說個事,或者給對方施加一點壓力而已。
不管是防空系統陣地還是機場,需要說明的是關鍵的部分在戰時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偽裝欺騙和工程掩護措施。比如說導彈系統的各個車輛,特別是關鍵性的一些車輛,在進入陣地的時候都會修多個陣地,在不同的陣地當中隨時機動、改變位置,以提高生存力。而且這些陣地當中所修的掩護工事對于近炸的空襲兵器是有一定的防御效果,要想真正摧毀這些車輛必須直接命中才有效果。而且戰場上隨時可能還會出現假目標,特別是這些重要的部位、重要的兵器,許多時候都會有隱真示假的動作。這樣一來在衛星圖片上看到命中的目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就不好說了。
所以說空襲作戰當中效果和戰果的判讀是一個挺復雜的事情,不是說幾張衛星圖片大家一拍腦袋覺著命中了、摧毀了建筑了、摧毀了設施裝備了、死了人了,那就是打得好了。以印巴沖突雙方空襲的情況來看,要么就是雙方在規劃空襲的目標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把摧毀和癱瘓作為打擊的標準,只要是打中了就算是打贏了,要么就說我當初規劃要癱瘓的,但是大量的空襲兵器被攔截或者說沒有命中,造成的效果就是這種零星毀傷的效果。而這種零星毀傷的效果最多只能說是打擊了、打中了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