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么時候起,孩子經常把“我不行”掛在嘴邊的?
好像是:
⊙幼兒園登臺表演時:孩子躲在舞臺幕布后,不肯出去。
⊙班主任老師讓孩子參加作文征文:孩子直搖頭,說“我寫得不好”。
⊙籃球比賽后:看著獲勝方的歡呼,使勁拍球,球彈得老高,孩子低落轉身。
⊙班級競選:媽媽鼓勵,孩子低頭,“沒人會選我”。
你知道嗎?
中小學生經歷失敗后,需要家長積極正向引導,幫助孩子穩住信心。如果讓孩子獨自承受多次失敗,孩子會逐漸開始自我懷疑。
而這樣的心理很容易成為習得性無助,給孩子直面困難的勇氣泄氣。
別不在意。
因為,失去了面對困難的勇氣,面對難題也提不起精神,忍不住想看答案,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
實際上,成績的進步和孩子的付出不成正比。
在家長眼里,孩子努力的勁兒沒用對地方。想幫孩子,但又無從下手。
這一切的源頭,其實就是微不足道的、很多次的小失敗的總和。
我們總說要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心理品質。但到底該怎么做呢?
我和孩子共讀《大國脊梁》,偉大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困難、坎坷磨煉“真鐵漢”
袁隆平爺爺在田間研究雜交水稻,在14萬株稻穗中逐株篩查出符合條件的6株水稻,歷時13年初見成果。
都說農民靠天吃飯,60、70年代的科學家想要研究產量增加同樣不易。傾盆大雨毀了試驗田,4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當他被造謠時,當實驗組員都陷入失敗的痛苦中時,袁爺爺說:“有困難、有坎坷,要奮發圖強才行”,“能受天磨真鐵汗,不遭人嫉是庸才”。
他們重新開始,雜交水稻研究進程因這次大雨推遲了3年。
后來,從畝產200KG,增產至畝產500KG、600KG、1000KG。
2019年,89歲的袁爺爺仍然忙碌在試驗田,為沖刺畝產1200KG努力。
袁爺爺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大家吃不飽飯、因為饑荒餓死人的時候,不會再出現了)
科學家光鮮的背后是不畏人言的堅毅、是不放棄的堅持、是不畏困難的努力,才有了我們現在能吃飽飯的好日子。
如果被質疑時退縮、遇到困難就放棄,那現在的生活會是怎么樣的?
不用想、不用猜,和爺爺奶奶聊聊他們的小時候,那都是真實發生的事。
一粒種子之所以能改變世界,是因為遇到了不怕艱難、不畏困難,60年如一日的耕耘者。
咱孩子只要10年如一日,把學習弄明白,未來的路哪怕遇到困難,孩子也有了面對的勇氣和底氣。
人生就是不斷選擇
在研究水稻之前,抗美援朝時期袁爺爺差點成為一名飛行員;之后參加西南區的運動會,他因為吃壞肚子得了第四名,與國家隊失之交臂。
人生的路就是在不斷抉擇,一條路走不通就換一條路走,總會發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人生,不怕走彎路,不怕走錯路,就怕承受不住打擊、一蹶不振。
科學家在成為科學家之前,也和普通人一樣,努力、選擇,堅持到最后,才能看見彩虹。
反觀現在的孩子,一次考試失利就垂頭喪氣,沒了奮斗的勇氣,失去了勇往直前的沖勁兒。
未來的路還那么長,一次跌倒不能代表永遠。孩子需要正能量的榜樣!
不平凡的發現,工作后“立志”
大學畢業后,袁爺爺被分配到一個偏遠山區的農校任教俄語和研究紅薯,是不被重視的崗位。
后來,突如其來的三年饑荒,無數人在饑餓中死去,刺痛了袁爺爺的心,他立志要讓所有人都遠離饑餓。
他常常去稻田里觀察,一年復一年地做實驗,才有了后面的成就。
“立志”不在先后,它往往需要契機。
在契機還沒有到來之前,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事情。當契機來臨的時候,才能牢牢抓住它。
小然大學畢業,非大企業不去,基礎操作崗位不做,偏偏自己又沒有那個能力,可把他媽媽愁壞了。
很多年輕人想一步登天,忽略了自己在過程中的磨煉和成長。
書中一共介紹了8位科學家,他們分別從事在不同的領域,為社會和國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每一位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對孩子來說都有著勵志的作用;
他們從事的領域對孩子有著科學啟蒙的作用;
他們對科研、對國家的擔當對孩子有著價值觀塑造的作用。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一定要讀一讀科學家的故事;當孩子受到挫折時也要看一看科學家如何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超越困難。
讀了科學家的故事,孩子會被點醒,“學習那點事兒算個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