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口岸服務功能優化和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升,班列自開通以來實現跨越式發展——年開行量從初期百余列躍升至2024年的4985自然列,陜西本地貨值占比突破40%,創下貨值增幅與運輸體量雙突破。當前班列頻次已加密至“四去三回”雙向高頻運行,成為全國開行密度最大的全程時刻表班列。
◇據西安海關統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3年多來,西安海關為陜西150家出口企業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3884份,簽證金額42.23億元,助力出口企業享受外方關稅減讓2.24億元。
◇陜西圍繞產業鏈集成創新,探索建立參與世界市場體系、國際要素循環、全球產業分工的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形成協同周邊、服務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域開放格局。
◇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1773.4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5萬輛、貨值198.7億元,數量增長超1200倍、貿易值增長863倍,占汽車出口總量60%,成為外貿“新三樣”核心增長極。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沈虹冰 賀占軍 鄭昕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一系列重大論斷、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2023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前夕,專門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后強調,要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在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中強動力、增活力,打開發展新天地。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支持包括陜西在內的自貿試驗區深化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國務院印發《關于同意在北京等2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支持陜西西安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此后又支持在延安、寶雞兩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支持西安等5個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打造“樞紐對樞紐”開放功能……一系列舉措,推動陜西在制度創新、通道建設、平臺搭建、企業扶持等多維度加快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開放格局,不斷提升開放平臺能級。
始終銘記總書記囑托,陜西持續增強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能力,堅定地將擴大開放視為強陜興秦的關鍵一招,持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積極落實《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的若干措施》,出臺《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通道能力為基礎,以政策創新為驅動,以產業集群為核心,以國際化服務為紐帶,加快構建支撐有力的全域開放體系。
全省開放“一盤棋”的合力,讓陜西這個不靠海、不臨江、不沿邊的內陸腹地省份開放發展的步伐鏗鏘,聯通世界的觸角靈敏,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昔日盛世長安中外商賈縱橫、不絕于耳的駝鈴與蹄聲,如今化為催發的火車汽笛,又一次在三秦大地上回響。
在吉利汽車陜西寶雞制造基地焊裝廠拍攝的自動化焊接線(2025年2月26日攝)鄒競一攝 / 本刊
陸空雙驅 通道升級 夯實開放基礎
2024年,陜西積極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涉陜成果,開展“投資中國·選擇陜西”招商活動230余場,新設外資企業520家、增長27.5%……實現全年進出口總值4540.7億元、增長12.3%。
位于我國大陸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陜西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在構建內暢外聯的開放通道方面,陜西擁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從單一線路發展到網絡化布局,陜西通過實現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加速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貿易通道體系,努力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立體化通道體系能級躍升。4月29日,一列滿載著汽車、機械配件、家用電器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緩緩駛出,一路向西開往塔吉克斯坦丹加拉,標志著中歐班列(西安)2025年開行突破2000列,不僅較往年大幅提前,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持續領跑全國。
在通道網絡建設方面,陜西依托班列深化國際合作:與哈薩克斯坦共建的西安碼頭正式投用,加快推進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阿塞拜疆巴庫、俄羅斯謝利亞季諾等境外樞紐建設,推動國際物流通道從“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的立體化網絡升級。
伴隨口岸服務功能優化和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升,班列自開通以來實現跨越式發展——年開行量從初期百余列躍升至2024年的4985自然列,陜西本地貨值占比突破40%,創下貨值增幅與運輸體量雙突破。當前班列頻次已加密至“四去三回”雙向高頻運行,成為全國開行密度最大的全程時刻表班列。
陜西將“經濟通道”逐步發展為“通道經濟”,集結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吸引華東、華南、華北等地區的貨物來西安集貨發運。
“經過各方協力推進,中歐班列(西安)通過‘干支結合’的方式構建‘+西歐’集結體系,國際干線達到18條,資源要素的吸引力持續增強?!蔽靼矅H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小軍說。
多式聯運網絡優化銜接布局。初夏的西安國際物流版圖呈現繁忙圖景:西安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內貨車穿梭不息,鐵海聯運班列直通青島、寧波等沿海港口,空陸銜接的“班列+包機”模式實現跨境電商貨物24小時歐洲達。這些生動場景背后,是西安作為全國首個內陸“四樞紐一基地”城市的多式聯運網絡創新實踐。
自2018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啟動以來,西安相繼獲批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及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形成內陸城市獨有的立體物流體系。2024年數據顯示,“四樞紐一基地”實現貨物吞吐1.35億噸,物流營收突破1626億元,集聚物流企業超2.5萬家,其中68家4A級以上企業占全市高等級物流企業總量的三分之二。
跨境通道建設持續突破。創新打造的“跨里海運輸走廊”將西安至阿塞拜疆巴庫運輸時效壓縮至11天,帶動中亞小麥、棉紗等大宗商品高效流通。多式聯運網絡的延伸顯著提升樞紐能級,鐵海聯運銜接沿海港口,空陸聯動形成復合運輸體系,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與中歐班列協同效應日益凸顯。
樞紐建設成效直接反映在開放經濟數據:2024年,陜西陸運進出口687億元、增長37.6%,空運進出口2409.4億元、增長17.5%,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額占比提升至58.1%。西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凱表示,通過強化骨干企業培育和通道網絡優化,西安正加速建設服務全國向西開放的現代國際物流體系,已形成陸港聯動、空鐵銜接、多向輻射的樞紐經濟生態。
目光從關中平原移向秦巴山區。陜南地區的毛絨玩具、紡織織襪、電子線束等產業集中度高,是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過去一直苦于物流不暢。經過兩年建設,占地超過800畝的陜西安康無水港多式聯運項目的核心部分——無水港和鐵路港,已經率先完成并投入使用。這個將沿海港口功能擴展至秦巴山區深處的“內陸港”,正以“公鐵水空”多式聯運樞紐的形式,解決山區物流瓶頸,為陜西的外向型經濟開拓新的發展道路。
“借助‘內陸報關、沿海通關’的一體化服務,無水港能為區域企業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卑部凳泻憧谑痉秴^管委會主任邱德剛說。
數智基建觸發樞紐效能躍遷。在基礎設施數智化轉型浪潮中,西安通過航空與陸路兩大通道系統性改造,重塑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今年2月,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建設項目正式投運,配套建設的綜合交通中心實現了航空與陸路交通的無縫銜接,可帶動臨空經濟發展。場內的5G專網實現對航站區、飛行區、貨運區等186萬平方米的全域覆蓋,新的航班信息集成系統通過智能算法在一分鐘內計算出1000多條業務規則、數萬個約束條件、百余個優化目標組成的全局精確解,以最快速度對機場所有的過站和過夜航班提供最優機位分配方案。
陸路開放通道同步推進數字化轉型。2023年以來,西安對原有中歐班列綜合服務平臺進行提升改造,進一步優化線上訂艙、集裝箱管理、堆場智能化管理、方案聯審、關務輔助等信息化系統,實現依托北斗定位系統及全球無線網絡環境,實時掌握在途集裝箱的位置、施封狀態、溫度、濕度等信息,對貨物進行全流程24小時監管,以“數據跑路”替代“貨物跑路”,流轉效率大幅提升。
在專家看來,這種數智化改造正打破傳統地理限制,使企業特別是微型和中小型企業,無需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即可進入全球市場,也為內陸省份開放能級的躍遷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先進手段。
從航空樞紐的智能調度到陸港通道的萬物互聯,西安正以數字技術重構開放通道運行范式。這種“硬基建+軟系統”的協同創新,不僅推動物流效率幾何級提升,更通過降低國際貿易門檻,為內陸地區參與全球競爭開辟出數字化新賽道。
技術人員在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一片晶圓(2024 年 3 月 4 日攝)張博文攝 / 本刊
制度創新 規則對接 破解內陸開放瓶頸
作為陜西制度型開放的核心載體,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八年來,以制度創新破解內陸開放難題,形成多維度制度型開放成果。
通過首創“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實現通關效率提升50%,累計節省物流成本3000萬元;推行“不見面開標”降低企業交易成本超千萬元;搭建秦創原專利評估平臺將服務周期壓縮至1個工作日,費用降至原來的三分之一……這些創新舉措推動自貿區以占全省1/1700的面積貢獻70%進出口額,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1/3以上,累計實現貿易值2.31萬億元。
從分散運營到系統集成,從物理聯通到規則銜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著力構建制度創新與規則對接雙輪驅動體系,為內陸地區參與全球價值鏈提供可復制經驗。
制度創新激發開放體系質變。2024年3月,《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行動方案(2024—2027年)》正式實施,聚焦制度型開放、開放通道建設、重點產業等六大領域,推動陜西自貿試驗區從“立柱架梁、夯實基礎”走向“全面推進、提質躍升”。
在制度創新方面,陜西自貿試驗區不斷推出新舉措,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打造的“1+2+3+N”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促進了綠色低碳產業集聚,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高的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尤其在新能源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領域,陜西自貿試驗區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產業鏈建設,成功打造了多個綠色發展樣板。
區域創新形成差異化突破。西安區域提出以提升對外開放層級、提升高質量發展動能、提升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能力等“七個提升”為抓手,在過去一年培育創新案例90項;楊凌自貿片區也在制度創新、國際合作、平臺建設、產業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全面擴大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不斷努力。
制度紅利加速釋放,三星電子二期項目、法國達能、鋰創(西安)新能源、東航賽峰起落架系統維修等一批外資或外向型企業、項目在區內聚集,今年總投資43億元的美光西安封裝和測試工廠擴建項目開工建設。高科技和新興產業加快聚集,正讓陜西的“開放優勢”不斷轉變為“發展優勢”。
“陜西自貿試驗區將持續推進全鏈創新、全域開放、全面改革,在多個領域深化創新實踐,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提升能級,奮力書寫內陸改革開放新篇章。”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孟軍說。
規則接軌構筑開放新優勢。陜西聚焦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對標《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工程機械制造高新技術企業陜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在RCEP區域內出口大幅增長,正得益于其憑借RCEP原產地證書在多個市場享受到了零關稅待遇,競爭力大幅提升。
原產地證書是貿易貨物交接、通關、關稅征收的關鍵憑證,被譽為降低貨物成本的“紙黃金”。截至今年2月,西安海關所屬的關中海關已為同力重工出口非公路工程車輛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40余份,貨值近4億元,累計幫助企業獲得外方關稅減讓約4000萬元。
據西安海關統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3年多來,西安海關為陜西150家出口企業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3884份,簽證金額42.23億元,助力出口企業享受外方關稅減讓2.24億元。
西安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李群剛說,陜西自貿試驗區RCEP企業服務中心平臺的“工具箱”不斷充實,能夠為企業“走出去”和“請進來”提供更優服務。
此外,陜西積極開展經貿規則創新試驗,突出差別探索,尋求發展新機遇。依托陸空雙港優勢,開展陸路貿易規則體系研究;爭取擴大第五航權配額;提出率先在自貿試驗區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涉陜成果,提升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等的合作成效,推動中醫藥服務、標準、產品走出國門。
產學研深度融合撬動產業外向發展勢能。陜西出臺《關于培育引進外向型產業的若干措施》,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強與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暢通協同創新網絡,培育高級化的產業基礎。
通過政府牽頭關聯企業和研發機構組建研發聯盟、市場聯盟等,能夠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進一步豐富涉外產業園區的關聯產品和技術價值鏈,打造更富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今年初,湄南高科、中科西光、質子汽車等18家科技企業組成“技術出海”創新聯合體(未來農業)共建協議,在智慧農業、生態修復、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強強聯合,以技術為紐帶,組團拓展中東、中亞等新興市場,加快釋放未來產業潛能。
“國際技術輸出、本地化合作以及聯合研發,不僅幫助我們開拓了更大的市場,更推動了中國航天標準走向國際化。”中科西光航天董事長兼總經理秦靜說。
在推動產業升級過程中,陜西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充分利用科創高地的優越條件,加速技術市場化應用并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形成開放型產業生態。
西安高新區近年來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通過探索服務型制造業新模式、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技術境外輸出新模式等創新舉措,已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了具有陜西自貿試驗區特色的12項成果,為新一輪高水平開放貢獻了“西安智慧”。
“我們的技術經理人團隊作為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橋梁紐帶,不少服務于外向型企業。”位于西安高新區的西安遠諾技術轉移中心副總經理程凡說,這一“科技紅娘”品牌自2015年運行至今,已促成產學研項目500多個,累計成交金額10億元以上,還將分中心開到了蘇州、銀川、呼和浩特等地,“讓西安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的溢出效應幫助國內更多科研成果實現了‘用起來’‘走出去’?!?/p>
陜西自貿試驗區 RCEP國際人才服務中心舉辦交流會(2024 年 8 月 7 日攝)受訪對象供圖
產業集聚 抱團出海 開放型經濟循環進階
鞏固外向型經濟,離不開產業集群支撐。當前,陜西種業、新能源汽車、氫能、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活躍,面向中亞、西亞、歐洲、非洲地區的供應鏈水平不斷提升。依托科技創新所引領的產業發展優勢,陜西積極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在通道樞紐擴容和制度創新帶動下,陜西圍繞產業鏈集成創新,探索建立參與世界市場體系、國際要素循環、全球產業分工的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形成協同周邊、服務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域開放格局。
鏈群聚合推動開放型產業進階。依托中歐班列(西安)物流通道優勢,西安以“港產貿城”深度融合構建臨港產業集群化生態,驅動外向型產業鏈加速集聚。
西安浐灞國際港打造的“一帶一路”臨港產業園,匯聚顯示面板、智能終端等高技術外向型企業,產品覆蓋歐亞、北美等國家和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功能逐步凸顯,產業鏈配套日趨完善。
規?;呱l展新氣象。2024年,陜西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2639.8億元,增長20.2%,占比58.1%。對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進出口836.4億元,增長22.9%,占比18.4%。對東盟進出口729.9億元,增長8.9%,占比16.1%。持續拓展陸運、空運網絡,提升通道輻射能力,陸路運輸進出口687億元、航空運輸進出口2409.4億元,分別增長37.6%、17.5%。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馮宗憲說,“產業+物流”有效帶動陜西經濟的發展和外資的引進,深度助力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使其成為國內國際貿易循環的連接點。
陜西省社科院中亞研究所負責人楊琳表示,資源集聚和創新能力是高能級開放平臺的重要指標。“吸引大量國內外優質企業、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資源匯聚,在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形成較強的能力、營造起創新生態,將有助于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中彰顯重要樞紐地位?!彼f。
集群矩陣突圍深嵌全球產業版圖。陜西以“抱團出?!睉鹇灾厮苋蚋偁巸瀯?。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1773.4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5萬輛、貨值198.7億元,數量增長超1200倍、貿易值增長863倍,占汽車出口總量60%,成為外貿“新三樣”核心增長極。
體系化出海機制加速形成。2025年一季度,陜西組織開展“陜耀全球”百團千企拓市場抓訂單百場活動,加快對外貿易擴容提質,已組織61家企業赴孟加拉國、日本、德國等參加紡織、氫能、工業制造、食品等重點境外展會,達成合作意向約10億元。
民營企業“走出去”往往面臨海外環境復雜、跨境融資難度大、匯率波動風險高等問題。在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中國西部水泥有限公司投資運營的日產6000噸水泥項目已穩定投產近一年,其產品直接服務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該項目成功實施得益于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創新金融服務,通過牽頭銀團為西部水泥辦理4000萬美元出口買方信貸,為陜西民營企業跨境融資業務立下新范式。
陜西金融機構持續豐富外貿金融供給,推出“一企一策”專屬服務方案,為企業提供涵蓋項目全周期的結算、融資及風險管理綜合解決方案。數據顯示,2024年陜西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已占全省貿易總額近四成,金融配套服務的提質增效正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陜西優勢產業集群的“抱團出?!睓C制,為企業拓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強大支撐。“政府牽頭設立‘絲路航天’相關合作基金、建立涉外法律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出海單兵作戰的融資難、合規風險高等痛點?!鼻仂o說。
產能要素共振激活跨境協同網絡。陜西不斷織密全球資源配置網絡,將區域協同形成的產業鏈能力,通過國家間產能合作項目向全球延伸,構建跨境供應鏈網絡。
今年3月,一份涉及3萬噸陜西水果的購銷合同正式簽訂,包括蘋果、獼猴桃在內的陜西優質水果,將分批出口至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國家。負責采購水果的土耳其埃爾馬斯食品農業工業和貿易有限公司,其銷售網絡遍布19個國家和地區的47個城市。總經理薩亞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與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經貿投資促進中心以及中國企業展開合作。希望以此為契機,逐步拓展與中方伙伴在農產品領域的合作廣度?!?/p>
蓄積外向勢能的不止“幸福果”?!爸袊r科城”楊凌示范區是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窗口。在共建“一帶一路”和上合組織框架下,楊凌織密全球資源配置網絡,大力發展海外農業園區,持續推動農業領域經貿交流,目前已建設10個境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完成110多個優良作物品種的品比試驗和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
“我們打造出‘海外農業園區+海外倉+中國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平臺體系,精準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將有效助力‘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和全球糧食安全?!睏盍枋痉秴^自貿辦副主任張健說。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陜西已從內陸腹地站上向西開放的前沿,應繼續充分發揮科技、文化、能源、區位等優勢,不斷提高產業合作水平和人文交流水平,進一步加大對外交流合作力度,努力提升開放平臺能級。
陜西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近年來,陜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堅定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聚力打好外貿拓展硬仗,加快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面向未來,陜西將搶抓戰略性機遇,特別是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涉陜成果帶來的有利契機,乘勢而上推動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朝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發展,努力為全國開放大局特別是國家高水平向西開放貢獻力量。”趙一德說。
(《瞭望》2025年第20期 )
原標題:《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積極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程沛
來源:作者:新華社移動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