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發表告別演說并卸任了美國總統職位,繼任者特朗普隨即開啟了他的第一個任期。
而后,中美貿易戰的大幕拉起。
無論是拜登還是二進宮的特朗普對華態度都相當偏激,而我國也對其包括貿易戰在內的種種不合理行為進行了強力反制。
可以說,這種對抗的烈度是自中美建交開始到奧巴馬卸任都沒有過的,也就是說,中美至少相安無事了38年。
為什么中國和美國在38年間都能相安無事?如今雖然在貿易層面對抗激烈,卻也沒有陷入全面對抗的深淵,這又是為何呢?
2022年奧巴馬在其個人回憶錄中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因為中國堅持了韜光養晦!
還記得南開大學的艾躍進教授曾經給學生上課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國際交往中,實力永遠是維護正義的基礎。”
有的時候看國際新聞,想必大家偶爾會不由感嘆說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本質上的原因其實不復雜。
硬實力就是說話的底氣,拳頭硬誰還跟你好聲好氣地約法三章呢?
看看近幾年爆發的大大小小的國際沖突,特別是加沙爆發了那么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美國還是敢在停火決議上投反對票。
難道老美是不怕千夫所指嗎?其實還真不那么在意。
所以誠如艾公所言,國際之間國與國的交往,不能用某一國、某一社會下的人際交往的常識直接套用,公理正義是上層建筑,實力才是基礎。
所以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堅持韜光養晦,以時間換取戰略空間的方針是非常正確的。
那何以見得呢?我們就順著時間線來講。
上世紀70年代,冷戰格局轉變為蘇攻美守,美國內外交困需要強力的國際支持,而我國則同蘇聯修正主義決裂,中美建交便是順理成章。
70年代末,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這一階段的中國是以發展經濟、融入國際體系、提升綜合國力為核心目標,因此要避免卷入大國對抗的陷阱。
正式建交后的中美關系便成為了我國融入國際體系、發展經濟的重要橋梁。
美國需要“聯華遏蘇”,所以我國首先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趁此機會打穩根基。
故而在1984年里根總統訪華后,兩國建立起軍控常態化溝通機制,從而有效提升戰略互信,并避免戰略誤判。
同樣是在80年代,美國率先解除對華軍事禁運,當年最為標志性的事件就是美國向我國出售“黑鷹”直升機。
該直升機堪稱當時美軍最頂尖的通用直升機,經過特殊改裝甚至能在低溫環境下作業,至今那一批“黑鷹”仍是我國高原地區的運輸力量。
在上述的合作基礎之上,我國鉚足了干勁大力發展經濟,并開始積極擴大國際貿易合作。
這一時期,大量美國制造業以及品牌開始青睞于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
據史料記載,截至1988年,美國在華投資項目已高達1600個,占當時外資總額的30%。
當然不止是美國,許多國家的資本也開始流向中國,給我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資料及管理經驗,使得中國制造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
直到90年代,中國經濟已經迅速騰飛,并且擁有了強大的內生動力,順勢加入WTO已經指日可待。
不可否認的是,這段中美關系“蜜月期”美方給予我國的助力是十分顯著的,不過在本質上還是國際之間的利益交換。
彼時美蘇冷戰大局已定,國際格局的天平開始傾斜,壓力驟然減輕的美國便也“圖窮匕見”了。
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單極霸權”,同年發動的海灣戰爭更是向國際樹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至于迅速崛起的中國,美國則一改之前的態度,將我國視為了潛在的競爭對手。
于是在臨近千禧年的那10年間,美國開始在中國加入WTO的道路上層層設卡,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試探中國的底線。
1993年銀河號事件爆發,美方污蔑我國貨輪裝載化學武器原材料,并要求該貨輪原地停船,由美方登船檢查。
秉承著事出有據的原則,我方出具了銀河號貨船上的貨物清單并要求美國拿出證據,可美方非但拿不出證據,還無視清單強硬登船。
要知道在國際法當中,國際公海上的船舶可均視為所屬國的領土,美國這一行為無疑是在挑釁和試探中國的底線。
后來我方據理力爭,堅守住了底線和原則,但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心有余悸。
而后在1995~1996年,美方的挑釁進一步升級,時任克林頓政府竟允許“臺獨”分子李登輝竄訪美國,引起我方強烈不滿。
從事實上看,美國方面確實將李訪美這件事維持在了“非官方”的基調上,但也是明擺著給中國“上眼藥”來了。
隨后臺海危機爆發,我軍陸續進行了4次大規模軍事演習,幾乎已有一舉收復臺灣之勢。
大陸方面表現出的決心與態度,也讓臺當局和美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后來這場臺海危機也得以平穩落地。
如果說銀河號事件和96年臺海危機還只是在試探中國的底線,那么后面這件事則已經是踏破國際交往的紅線了。
1999年以美為首的北約介入科索沃戰爭,在轟炸南斯拉夫聯盟時也炸毀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并造成我國人員傷亡。
此事令我國舉國上下義憤填膺,要知道轟炸一國的大使館等同于是向該國宣戰,這已經是赤裸裸地無視中國主權的行為。
當時全國爆發了多場抗議示威活動,很多人認為此時中美已經是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不止是國內民眾,國際上也在屏息觀望中國官方會有什么舉動。
但最終的結局是出乎意料的,我國官方雖然對美方表現出了強硬的態勢,但始終沒有進一步激化矛盾,最終美國與北約方面賠禮道歉,該事件最終告結。
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結局太過“窩囊”,人家都打到頭上來了,為什么不敢打回去?
其實并不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如今回首往昔,才會明白我國選擇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各位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當年轟炸我國南聯盟大使館事件我國選擇了進一步激化矛盾,現在我們還會強大起來嗎?
相信大家心里面已經有答案了,如果當時開戰,就是在葬送二戰之后的這么多年來的發展成果。
不僅僅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同樣還會葬送經濟全球化的寶貴成果,畢竟兩國擁核大國打起來可不是兒戲。
仔細想來,這一事件未嘗不是美國的一計陽謀。
偉大導師馬克思曾經在著作中這樣總結道:資本主義的特點,就是保持大量的失業人口。
這一點代入到國際視角里也同樣有道理。
如果中美貿然開戰,當時我國的實力尚不足以與美國抗衡,陷入戰爭泥沼之后,作為全球供應鏈中心的中國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
那么結局會如何?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經濟建設成果被付之一炬,美國則憑借著優厚的家底更加“一家獨大”。
哪怕到了現在,美國的一系列行為邏輯也是在維護其單極霸權的戰略上,放在當時更不必多說。
這樣的結局下,不僅中國崛起之路受阻,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也將受到嚴重阻礙。
而幸運的是,上述所說的都只是假設。
挨一拳并不能改變什么,同樣打別人一拳也是。
我國之所以選擇克制,一方面是站在了大局之上來考慮,另一方面或許正是識破了美國的這一陽謀,也預判到了“美式霸權”終將迎來疲軟。
果不其然,進入千禧年之后美國先遭遇了一場911事件,面對中東亂局,美國無暇顧及其他地區的霸權利益。
從這里開始,就已經暴露出其單極霸權的疲軟之勢了。
2001年,中國經歷重重艱難險阻終于加入WTO,在21世紀頭一個十年里,中國又獲得了許許多多的多方位建設成就,從“跟跑”到“并跑”最終走向了“領跑”。
特別是我國積極參加聯合國等大大小小的國際機制,一步一步提高了國家的話語權與國際地位,并通過多元化布局進一步鞏固國家實力。
奧巴馬清楚地認識到了現實,所以在其執政時期雖然沒有和中國有太多的互利合作,但也少有對抗。
他心里很清楚,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好惹了,保持一段相對平穩的關系對美國或許更有益。
直到特朗普首次上任,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后,白宮政客才幡然醒悟,原來如今攻守之勢異也。
正是因為過去的韜光養晦,我們如今才有了充足的經濟和軍事底氣面對一切外來挑釁,也有了底氣在貿易戰上與美方叫板。
時至今日,美國已將頹勢暴露在了明面上,而我們已經向著我們的宏大愿景穩健邁進,足以見得韜光養晦并不是妥退讓協,而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大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