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竹筒背水漸成記憶,望天田變身旱澇保收地,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一代代治水人接續奮斗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西盟自開啟水利建設征程以來,汩汩清泉化作民生甘露,將這片土地從“與水抗爭”的艱辛歲月,推向“與水共生”的綠色嬗變。
城子水庫(佤山天池)。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年輕時,天不亮就要背著竹筒下山打水,霧未散,腳下泥濘,褲腳總被露水浸透。”回憶青春歲月,娜丕阿婆感慨萬千。那時的西盟,水利設施匱乏,農田水利建設剛剛起步。
城子水庫作為西盟首座水庫,1958年在肩挑手抬的號子聲中奠基。建設者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歷時七年削平山頭、筑起壩基,終于在1965年竣工。這座水庫的建成,標志著西盟水利從被動“除害”轉向主動“興利”。1976年,馬散水庫緊接著開工,1981年完工。兩座水庫如雙子明珠,點亮佤山治水之路。
這僅是西盟水利建設的第一幕。1983年至1993年,農村“五小水利”工程遍地開花,小壩塘、小水池、小水窖逐步解決水旱災害難題,夯實農業生產根基。1994年至2011年,西盟縣以“治水興滇”戰略為引領,有序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多座水庫與灌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惠及千家萬戶。
永光水庫。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到了2008年,按照全省‘治水興滇’戰略,西盟堅持大中小微并舉,興利與除害并重,相繼建成一批水利工程。”西盟縣水務局退休老干部楊恒進說。
永光、英臘、富母乃3座小型水庫相繼建成。2006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實施。截至2011年末,西盟縣建設飲水安全工程180項,解決4.7萬余人飲水安全問題,有效灌溉面積達5.99萬畝,灌溉率達32.5%。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西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上日程,水利事業進入良性發展新階段。
“那時候,村里一遇旱災就頭疼。但早年修建永光水庫,鄉親們幾經波折!”新廠鎮永廣村老村支書巖苗刀細數往事:“1964年第一次修建,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硬是靠雙手壘起壩基,卻因故擱置;1971年重修,不料六月暴雨沖垮堤壩,泥石流裹著砂石泄到境外。直到1992年,縣里派來水務專家勘測設計,鎮村干部協同加固,這座水庫才穩穩扎在山坳里——人畜飲水難題從此徹底解決!”
雨季蓄水、旱季供水,永光、英臘、富母乃等水庫的建成,既保障了城鄉飲水安全,又滿足了農業灌溉需求,旱地終成良田。“有水,生活才有保障,產業才能發展。”巖苗刀說。
2012年,西盟水利迎來“騰飛”之年,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永不落水庫。刁弘智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確立,水利建設投入加大,相繼建成班岳、東朗河、永不落等水庫。2013年開工的永不落水庫,更結束了西盟縣無中型水庫的歷史。”楊恒進介紹。
隨著水庫建設推進,河流治理、飲水工程等同步實施,水利改革不斷深化,西盟水利步入加快發展新時期。
“過去的河流‘臟亂差’,只見蚊蟲不見人。如今,都變了!”家住東城社區的娜海,既是西盟水利的“見證者”,也是美麗河湖建設的受益者。
初夏時節,漫步勐梭河“左一支流”畔,沿河“口袋公園”綠樹成蔭,河岸棧道上文明標語、歷史典故引人駐足。“經過治理,這里煥然一新,成了市民散步鍛煉的好去處。”娜海笑著說。
西盟縣東梭河提防。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份愜意,源于西盟“治水一盤棋”的智慧。60年來,西盟水利始終以人為本:從解決“吃水難”到保障“喝好水”,從水庫移民安置到產業培育,從抗旱防汛到守護生命財產安全,水利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截至2024年末,西盟建成農村飲水工程507件,惠及12.59萬人,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9.86萬畝,灌溉率50.6%。
西盟縣勐卡鎮永俄湖。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暮色染金西盟田園,佤山天池堤壩的石料在夕陽下愈發清晰。未來,城鄉供水一體化、東歸水庫等工程將繼續書寫奮進篇章。山間采茶調悠揚唱響:“清泉過寨門,佤山四季春......”這旋律是綠水青山的饋贈,是從開山劈石的激越到潤物無聲的綿長,更是民生幸福映照出的溫暖光芒。(歐南罕、李毅、李婭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