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蒼茫洪荒起,世代繁衍的萬千子孫在廣袤山河之間安身立命,勞動與思索在四時流轉中交匯,歲月風俗便在煙火人間與歲序輪替里悄然厚重。時光如絲,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涵養著地方的文脈風情。農歷四月二十二,便是眾多民俗節日中最獨具風采、凝聚歷史回響的一個,其間既有英才先賢的紀念祭典,也有地方心愿的寄托表白,更是一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神明間延綿千載的敘事。若要細說這一天的風俗緣起,還得從兩位影響深遠的古人說起。
陳平之誕:智計權臣的血脈余暉
若說農歷四月二十二為何在江門玉橋村如此隆重,便離不開西漢開國重臣陳平的身影。無論史書中他的功業如何波譎云詭,時間悄然過濾下的人間景致,卻在這江南水鄉落地生根、枝繁葉茂。陳平,河南原陽人,年少聰穎而胸懷大志。舊時地方春社祭祀,他總是被推為主事,分肉公允、處事有度,鄉人夸獎之語滿巷,陳平回應:“若有朝一日主宰天下,我必如今日分肉一樣無私適當。”這番氣魄和胸懷,昭示著其后不凡的人生畫卷。
秦漢風云變幻,英雄豪杰并起。陳平起初沉浮于郡邑之間,后因其出類拔萃的才思被魏無知薦于沛公劉邦麾下。在那鼙鼓相聞、戰火不熄的歲月里,陳平以六出奇計,為劉邦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他善于撥云見日,一語點破權謀利害,離間楚漢,抉擇沉浮,既有離間項羽與范增、救主白登之險,也有安撫韓信、擒滅異姓王的深謀遠慮。史稱:“用智長于用兵。” 他一生跌宕,最終位極丞相,“獻侯”之名留于青史,被司馬遷列入《史記·世家》,與蕭何、張良、曹參等齊名。
但在流轉的歲月中,史家的干筆難寫熱土的溫情。玉橋村之人對陳平的敬仰,不只因其立國之勛,更因相傳數百年前,開村之祖劉氏夫人攜子易元伯由中原南下,擇居于斯,譬若陳平扎根于異鄉,一腔仁心澤被鄉梓。歲月更迭,風雨如晦,村民每于陳平誕辰之際,焚香設祭,行禮如儀。
最初的祈愿也許僅在飲水思源,但在積淀中,這一節日愈發燦爛,為全村一年中最大盛典。于村中祠堂、香案之前,長幼而立,鼓樂悠揚,祈盼家業康泰、子孫興旺。后人又不斷賦予民間藝術表演、村集大會、技藝比賽等多樣活動,使之不獨為祭祀,更成為一場傳統文化的狂歡。
自1300年劉氏南遷開村累至今日,已有七百余歲月,風俗不衰,2009年更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這片江河水系間獨有的文化符號。歷史在這里沒有凝固,而是化作泥土里的溫度,流淌進玉橋村人的血液,為一代又一代人積蓄溫情和力量。
雷公廟會:醫藝與陶魂的千載共鳴
與此同時,在陜西渭南白水縣的大雷公村,四月二十二這一天也意味深長。那里流傳著對雷祥的萬世敬仰——他既是傳說里的醫術大家,也是制陶的鼻祖,更是凝聚華夏技藝之精魂的亞父雷公。
傳說黃帝時期,雷公為其身邊的智醫能臣,尤在針灸、內經之中高妙無比。《黃帝內經》數篇皆以其對話為主,顯見影響深遠。而雷公更因發明陶碗,成為古代陶藝的開山人物。千百年來,人們將醫道與陶藝的崇拜,共同歸于這位先賢。雷公身故后,葬于鳳凰溝畔的大冢之下,鄉民建廟遙祭,塑像祈福,碑石仍留,道光年間的遺跡依稀可辨。
在關中大地,時令一到,四月二十二便是人聲鼎沸。千里之外的村民、醫生、陶匠、百工販商匯聚一堂。早晨八方來客先至雷公廟、墓地焚香請安,敬頌亞父神靈,之后前往“亞父行宮”,再有陶器集市,通衢暢達,貨物琳瑯,聚而不散。至傍晚,鄉鎮戲樓開鑼,山歌秦腔與婉轉戲文交相輝映,燦若云霞。數百年來,這既是一次心靈的洗濯與慰藉,也是一年中最大技藝與商品的交流盛宴。
鄉民生活無論豐欠,總要在此時表白內心——祈求雷公庇佑安康,消災去厄,讓陶藝與醫道再添新意。對此地鄉賢而言,雷公早已不僅是神祇,更是自身理想人格的投影,是身體力行、醫德高潔與專注手藝的化身。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核心,廟會由單一的祭神祈福,漸漸發展為融宗教信仰、技藝傳承、物資貿易與鄉村文樂于一體的綜合文化盛典。行走在秦地山野之間,歲月的煙塵、時世的滄桑似乎都無法淡化這一場“人神共鳴”的盛會。千百年來,雷公廟會以它特有的厚重,為一方百姓積蓄著溫潤而堅韌的精神力量。
陳平與雷公,一文一武,一謀一匠,他們的身影雖在歷史長空遠去,卻在江門玉橋、渭南白水這兩塊遠隔千里的土地上各自植下根須,開出不一樣的信仰花朵。一日之內,憑吊與狂歡相映成趣——在嶺南之南,村人闔家守望,焚香祭拜,夸張熱鬧的民間藝術、沿街的高蹺、鑼鼓與戲班,將人群的熱情烘托得如同盛夏的火焰;而在關中的農田村落,古樹參天的廟宇之間,三五成群的陶匠醫人彼此碰盞言志,又有憨厚質樸的鄉親,依次獻上馨香,冀望清平和順的日子。若有天青日朗、微風徐來,兩地的空氣中都彌漫著新鮮泥土與歲月煙火的味道——或許這正是中華民族千年不滅的風雅與堅韌。
風俗的力量,并不在于某種儀式本身,而在人與人之間、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無形聯系。無論陳平的遺風如何曲折悠長,無論雷公的傳說如何厚重史遠,這些民俗最終都化為無數家庭彼此守護、百姓安身立命的現實依托,是每一顆心靈對幸福與美好最質樸的向往。
農歷四月二十二,不僅是對英才先賢的紀念,更是一部微縮的人間生活史,是廣袤中華土地上千千萬萬普通人,把敬畏、祈愿、堅韌與希望刻進時光深處的印證。有了這樣的傳統,歷史才生生不息,民族才枝葉繁榮。玉橋的鼓樂與白水的香煙,遙遙相望,連接南北,匯成一曲動人的華夏頌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