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航拍發現,中鐵十四局麥地和周邊有明顯不同。這片地在山東東營,一共1.45萬畝,包了旱地、水地和鹽堿地。
他們種小麥、玉米和水稻,用大量農機,3天就種完8000畝小麥。搞的是“耕種管收銷”一條龍,還和科研、企業合作呢。
可眼下麥子看著不是太好,航拍里稀稀拉拉的,難免讓人疑惑。有人說,是不是盯著單畝600多的補貼?
這得理性看。
資料講,7500畝是旱地和水地,8000畝可是鹽堿地啊。
鹽堿地啥概念?以前根本不好種,改良得花時間、下功夫。中鐵十四局才接手半年,頭一回種,土地得慢慢養才能肥沃。
再說人家通過經營權貸款,額度是土地價值40%,可貸款咋用呢?
有網友擔心,企業跨界種地,會不會和農民爭利、占了土地權益?這兩年不少非農企業進軍農業,建筑企業種地確實讓人意外。他們有資金、能搞規模,3天種8000畝,普通農戶可做不到。
但農業不是工業,機器種完了,邊邊角角還得人拾掇,農民的細活不能丟。
就說這鹽堿地,改良得降鹽堿、提有機質,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
現在麥子長得不好,說不定就是鹽堿地剛種的緣故,得給點時間。補貼呢,也不是白拿的,得看產量,企業要是種不好也拿不到。可話說回來,企業種地是為了長期發展,還是靠補貼、貸款周轉?
土地交給企業,農民是得了租金,還是擔心以后沒地種?像東營這片地,以前鹽堿化沒利用,企業來了盤活了土地。但農民的傳統種地方式和企業的機械化,咋能平衡好呢?
有人覺得企業種地能提高效率,有人怕擠了農民的活路。這事兒的爭議點就在這兒,到底是雙贏還是有隱患?數據擺在這,1.
45萬畝地,8000畝鹽堿地,改良難度不小。頭茬莊稼長得不好看,但不能否定改良土地的意義啊。
就像老話說的,“地是活寶,越種越好”,得給土地點時間。可企業跨界農業,能不能沉下心長期投入?
這是個關鍵。要是只想著拿補貼、貸款,不好好種地,那肯定不行。
但要是真能把鹽堿地變良田,對糧食安全也是貢獻。農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利益,土地經營權流轉后,收入有沒有保障?企業種地用了農機,會不會讓部分農民沒了活干?
這些問題都得好好想想,不能光看眼前麥子長得咋樣。再說貸款,用于工程建設還是農業投入?
得有個明確說法。目前沒查到貸款多少,但土地價值40%的額度也不算小。
資金流向透明了,大家的疑慮才能少點。非農企業種地,本質是跨界,農業的慢功夫和企業的快周轉能協調不?
這需要政策引導,也需要企業有長遠打算。畢竟土地是農民的根,也是國家的寶,得慎重對待。中鐵十四局這事,給非農企業種地提了個醒:別光看規模,得看實效。
也給大家提了個問題:農業領域的跨界,怎么才能讓農民受益、讓土地增產?
您覺得呢?
企業大規模種地,是新機遇還是新挑戰?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您的看法,咱一起聊聊這事兒。
最后提醒,種地靠天也靠人,天氣變化對莊稼影響不小,關注天氣號,及時了解農時。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情況以相關部門發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