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大家說小矮子的日本人,身高確實是越來越矮了。
你能想象日本作為一個已經完成現代化幾十年的發達國家,人均身高竟然逐年走低!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2021年日本17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僅為1.708米,而往前倒推27年的1994年時的統計數據是1.709米。
日本在完成高度現代化近30年的時間里平均身高不增反降,竟然出現了“逆生長”,這對日本來說可謂是驚天逆轉。
畢竟一直以來日本都在鼓吹為國民身高做出的努力,比如著名的營養午餐制度,還有各種鼓勵日本兒童茁壯成長的措施。
除此之外,日本更是抓住二戰后的“天賜良基”,鼓勵本國女性與西方國家人種結合,妄圖改善大和民族的基因。
在如此的努力下,經濟日漸發達的日本人卻越來越矮,可以說讓人十分匪夷所思,但日本人變矮這件事除了天生的種族血統外,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的原因。
從歷史來看,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曾出現過大幅度的波動。
以17歲男性的平均身高為例,1900年的平均數為1.55米,但僅僅不到四十年后的1936年,這項平均數就突破了1.6米。
然而此后增長勢頭逐漸停滯,直到二戰結束后,日本的平均身高才再一次迎來突飛猛進。
直到1996年達到了1.7099米的巔峰,再往后就是我們開頭說的進入約三十年的停滯期,甚至還小小的跌了0.001米。
日本作為一個封閉的島國,并不是移民國家,歷史上沒有經歷過民族融合,這些波動主要跟生活水平息息相關,說的再具體點就是飲食水平。
古代日本的畜牧業規模近乎于零,而且不論是佛教還是神道教都提倡以植物為基礎飲食。
在1872年之前的一千多年時間里,日本民眾一直在恪守著統治者頒發的肉食禁令,所以人們普遍缺乏生長所需的蛋白質。
哪怕是高高在上的貴族武士,身材也普遍偏于矮小。
日本戰國名將德川家康身高僅為1.55米,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更是將夠1.5米。
近代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后,物質條件得到大幅改善,生活逐步西化,福澤諭吉等有留洋經歷的思想家鼓勵民眾多吃肉食來強健體格。
由此日本島內掀起了補充蛋白質的熱潮,這段歷史恰好對應著20世紀初日本民眾平均身高的快速增長。
緊接著到了二戰時期,日本奉行的侵略擴張政策消耗了大量資源,普通民眾食不果腹,身高增長則陷入停滯。
直到戰后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增長才再次開始。
戰后不到50年的時間,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增長了近10公分,女性也達到了6公分。
有此前車之鑒,對于目前日本民眾身高出現“逆增長”的問題,日本學者耗費了大量的精力試圖從飲食角度找問題,絕口不提其背后的真正的操盤手。
而造成日本人越來越矮的主要原因,其中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就是日本農協,農民協會本來是西方農業生產模式下的產物。
是否適應日本的農業環境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可美國還是在二戰后強行給日本建立了農協。
農協到了日本,由于獨立于政府運營,面對國家安全和自身利益,自然會優先考慮自己。
小麥、大米、薯類這種主食雖然能夠讓人吃飽,但利潤甚低,遠不如各種精美的奢侈品水果賺的多。
所以看上去在農協的幫助下,日本農業生產的利潤率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日本食物的自給率卻從79% 一路下降到了39%。
如今日本3分之2的糧食都要靠進口,那進口的是誰呢?
自然是美國為首的利益集團了,這樣不僅可以大幅縮短雙方的貿易逆差。
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可以不開豐田車,但日本人能不吃飯嗎?
自此以后糧食問題就像是一只“項圈”,讓日本唯命是從。
大家從平時接觸到的日本飲食文化就能窺得端倪,日料的配菜數量并不少,經常花里胡哨的擺滿桌子,但每個菜的分量也就一兩口,吃完還得出去再加餐。
但日本人對此倒沒覺得多委屈,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也不愿意多吃,日本人對身材有著近乎變態的執著,無論男女都崇尚以瘦為美。
這就要再次提到幕后黑手美國了,它輸出的可不僅僅是糧食,而是一整套完整自洽的美國文化和價值觀。
2021年日本學者對小學到高中的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近一半的孩子都在刻意節食,甚至很多人一天只吃一餐飯食。
如果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日本就連孕婦都想保持身材屬實叫人大開眼界。
孕婦不愿多吃補充營養,造成了日本的不足重新生兒比例急速上升。
從70年代的5.1%到如今的9.7%,數量幾乎翻了一倍,嬰兒在孕期發育不好直接影響了之后的生長,導致了平均身高降低的惡性循環。
當然日本人也不是傻子,節食影響身高的道理誰都明白,只是日本人不怎么在乎,這點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其中很多女性甚至還很樂意變矮。
在大和民族的審美中,矮個子女性會被認為像小動物一樣可愛,身高以1.5米到1.55米為最佳狀態,往男性身邊一站,小鳥依人之態盡顯。
日本女性的個子太高反而會被嫌棄,身高超過1.6米就有被歧視的風險,假若超過1.65米就是妥妥的異類,就會被冠以“東京塔”和“天空樹”之類的惡意稱號。
在采訪中有不少大長腿的日本女星都曾抱怨過自己的身高,稱小時候沒少因為個子高而被霸凌和排擠。
“國民老婆”新垣結衣就曾跪求過自己的身高不要再繼續增長,她對外一直聲稱自己的身高只有1.69米,打死都不想超過1.7米。
但是從她和其他明星的合影來看,應該遠遠不止1.69米。
在對比地鐵扶手等參照物的高度后,網友推測新垣結衣的身高至少有1.73米。
身為成名已久的民國偶像都有如此巨大的身高壓力,甚至不惜反向謊報數據,就更別說日本的普通女性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日本女性對男性的身高要求也在逐漸降低。
在平成元年,也就是1989年時,男性身高還是女性第三重要的擇偶標準,而如今已經跌出了前五。
新時達的日本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是善良、愛自己、干凈和穩定的工作,按照日本婚介企業的統計,女性客戶中只有2.4%的人群將身高超過1.8米作為擇偶的必要條件。
62%的女客戶可以接受1.7米以下的男性,還有14.7%的人覺得只要看對眼就行,身高則是毫無所謂。
雖說日本男性不會可以追求偏愛,但婚戀環境的大趨勢影響到了他們的觀念,對于長高這件事就沒那么上心了。
他們不會刻意的去補充營養或者增加運動量,有那精力不如控制一下體重,好好收拾下臉蛋,畢竟顏值的影響力遠在身高之上。
美國一手扼住日本的糧食命脈讓其唯命是從,一手緩慢調整日本的文化內核,讓其從客觀事實上自我矮化。
日本這些影響身高的社會文化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問題在于基因和生活水平以及社會文化到底誰對于身高的影響更大呢?各自的占比又是多少呢?
雖說這個問題過于復雜,以目前人類的認知水平還無法全面解答,但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在大家都在過苦日子的時候,世界各民族的身高差距并沒有那么大。
相較于現代人來說,古代人普遍偏矮,根據考古學家對古墓中遺骸的測量統計,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前期,中國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65米到1.67米間波動。
古代女性的平均身高則是在1.54米到1.56米之間波動,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日本人就是小矮子,歐美人則普遍較為高大。
但西方人種也不是一直都較為高大的。
兩百多年前美國誕生初期,美國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約為1.67米,跟咱們的老祖宗相差無幾。
1851年以及之后的四年,瑞典征召入伍的新兵平均身高僅為1.66米,1889年波蘭征召20萬新兵的體檢平均身高也是1.66米。
由此可見直到近現代為止,人種之間的差異都沒有將身高拉開顯著的差距。
而事實上,歐美人的身高優勢實際上是在工業革命之后才出現的。
隨著現代飲食和醫療條件的進步,歐美人的平均身高以每代人2厘米到3厘米的速度增加,到了20世紀60年代,歐美人已經用100年的時間長高了9.2厘米。
作為后期發力的國家,中國經濟迎來騰飛已經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兒了,跟歐美之間有一定的時間代差,所以才會誤以為他們個子高是天然的種族優勢。
實際上當我們的生活條件好起來之后,國民身高的增長速度是立竿見影的。
從1985年到2019年間,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增幅世界第一,增加了近8厘米,達到了1.757米,19歲女性增幅世界第三,也有近6厘米的增幅。
就連兒童票的標準也是一改再改。
21世紀初都是1.1米以下的兒童免票,但兒童發育好,長得快,此規定被瘋狂吐槽,最后將標準拔高至1.2米。
實行還沒幾年,兒童的平均身高又增加了,2023年初索性改成以年齡為分界線了,只要不滿六周歲且不單獨占用席位的統統免票。
種族基因中的身高上限是否存在,以目前人類的認知和科技來說,還很難做出明確的定論,但至少現階段我們中國還沒碰到身高的天花板。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或者你的下一代還可以努力的往上再夠夠,沒準兩代之內還能再次拉升一波平均值。
但是像日本現在這樣在美國控制下純純躺平了求矮的,就算真有身高天花板,想必也不好意思再怪基因了。
你是否覺得現在的孩子一代比一代更高了呢?對于身高問題,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