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江蘇馬湖村連降大雨,水渠堵塞急壞眾鄉親。生產隊長萬以才帶倆弟弟清淤,選了最臟最累的渠段。三弟鋤頭碰硬物,伸手一摸,泥里竟有銅綠色物件。
三人合力刨開淤泥,一個裹滿銹斑的青銅壺露了出來。
不小心碰裂壺口,金燦燦的金塊晃花了眼,少說幾十斤。兄弟仨不敢耽擱,連夜抬壺回家,心里卻像揣了兔子。
消息比風還快,第二天村里炸開了鍋,眾人圍堵萬家。“水渠是公家的,寶貝該歸大家!”有人眼紅,吵吵嚷嚷。
萬以才沒爭辯,只說天亮就送鄉政府,話硬氣卻惹來猜忌。第二天天沒亮,兄弟仨推車直奔鄉政府,就認一個理:文物是老祖宗的。干部見了青銅壺,趕緊聯系縣文物局,專家吳老一聽“黃金”“青銅壺”,心里咯噔一下。
趕到現場細細端詳,壺底銘文讓他手抖:“齊將陳璋伐燕”,戰國篆文!
這一發現不簡單,壺身九十六條小龍盤繞,獸首銜環怒目,竟是戰國禮器。吳老說,這“陳璋圓壺”比壺里的黃金貴重萬倍,填補了歷史空白。
省博物館來接收時,兄弟仨得了榮譽證書和一萬元獎金,本是好事,卻生了變故。鄉親們態度變了,以前熱乎的鄰居,如今見了面扭頭就走。有人背后嚼舌根,說他們拿了大錢,連借出去的拖拉機都成了“顯擺”。
萬以全、萬以忠受不了閑話,先后外出謀生,只剩萬以才守著老宅。
沒人知道,那些年他們夜里輾轉難眠,怕的不是窮,是人心變了味。我常想,當金燦燦的黃金擺在眼前,有多少人能像他們一樣守住本心?
青銅壺如今在博物館里,訴說著戰國的刀光劍影,卻少有人提起那三個農民。
他們不懂文物價值,卻知道老祖宗的東西不能私藏,這份樸實比金子還亮堂。
村里的水渠早修好了,可當年那段挖寶的往事,至今仍有人唏噓。有人說他們傻,放著大錢不要;有人說他們值,守住了做人的根本。
到底是傻還是值,或許每個人心里都有桿秤,稱的是良心,量的是格局。那段被雨水沖開的歷史,讓我們看見:有些選擇,注定要承受誤解,但終將被歲月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