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街頭積水沒過腳踝,雨傘在狂風中變形。這是5月第三波強降雨的現場,雨水像被擰開的水龍頭。
但陜西農田里,麥苗正卷曲著葉子盼雨水,地面裂開一指寬的縫。
從4月中旬開始,南方就被雨水“黏住”了。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華南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偏多1倍以上。廣東肇慶等地累計雨量突破500毫米,相當于當地兩個月的降雨量。
而北方旱區,河南部分地區土壤含水率不足10%,達特旱等級。為何雨水如此“偏心”?
中央氣象臺專家指出,副熱帶高壓偏強且位置偏北是主因。
它像一堵墻,把西南暖濕氣流擋在江南、華南上空。高原槽不斷輸送水汽,冷暖空氣在南方持續“對峙”。更關鍵的是,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活躍,加劇了大氣環流異常。
四輪降雨路徑高度重疊,江西中部、廣西北部成“暴雨核心區”。5月20日的第四波降雨,局地1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
但雨水在北方多是“過客”,陜西關中的雨只濕了地皮就匆匆離開。
這種“南澇北旱”的反差,讓防汛抗旱同時承壓。
南方多地啟動地質災害預警,山區居民連夜轉移。江西農戶忙著搶收積水稻田,排水泵24小時運轉。
而河南水利部門趁降雨間隙,緊急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數據顯示,南方部分河流流量超警戒水位,北方水庫蓄水卻不足常年六成。
有氣象學家提到,南海西南季風提前爆發,為雨帶“續航”。
這可能導致南方梅雨期提前,降雨持續時間或更長。
但北方旱區何時能喝上“飽水”,仍要看副高何時北移。
這種氣候異常,暴露出區域水資源調配的挑戰。我個人認為,極端天氣頻發提醒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減少碳排放、保護生態,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氣候失衡。
當務之急是,南方要加固堤壩防范次生災害,北方需做好雨水存儲。每個地區都在考驗中學習與自然共處的智慧。
天氣變化是自然的“晴雨表”,人類活動正深刻影響著氣候走向。如何在極端天氣中找到平衡,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課題。關注后續天氣動態,一起守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雨水不會永遠傾斜,科學應對才能筑牢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