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劇《大小謊言》里,由女神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媽媽,給我印象深刻。奶奶想爭奪雙胞胎兒子的撫養權,兒子們看到媽媽疲憊又痛苦,于是跟媽媽說:“媽媽,我們可以保護你!”
媽媽說:“你們是孩子,你們不需要保護媽媽。媽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媽媽會保護好你們。”
上法庭之前,兒子們對媽媽說:“如果你需要,我們可以跟法官說,我們不想要奶奶,我們要跟你在一起。”
媽媽說:“你們不需要為我考慮,法官問你們什么,你們如實說自己的真實想法就好。”
看到這里,我真的很佩服媽媽的界限清晰。她不是完美媽媽,她困在一個家暴的婚姻里,她也會情緒失控,痛苦無力。
但是她始終堅持,成年人的事情成年人解決,絕不讓孩子卷入。因此,她是我眼中的完美媽媽。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是天生的,但邊界卻不是。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太愛孩子,或者太依賴孩子,不知不覺就模糊了界限。結果,愛變成了負擔,親密變成了控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問題,再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看看如何避免“越界”。
小美是個高中生,成績優秀,性格開朗。但最近,她變得越來越煩躁,甚至開始逃避回家。原因很簡單——她的媽媽太“關心”她了。每天放學回家,媽媽都會追著她問:“今天上課聽懂了嗎?”“考試準備得怎么樣了?”“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甚至連小美的社交賬號,媽媽都要一一檢查,生怕她交到“壞朋友”。
小美覺得媽媽根本不信任她,而媽媽卻委屈地說:“我這是為你好啊!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這種“關心”讓小美喘不過氣來,她開始對媽媽撒謊,甚至偷偷刪掉聊天記錄,只為了保留一點自己的空間。
這個例子里,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忽略了孩子的邊界。小美已經是個高中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隱私需求,而媽媽卻依然把她當成一個需要時刻監督的小孩子。這種“越界”的行為,不僅沒有幫助小美,反而讓她感到壓抑和反感。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1.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隱私權。比如,孩子的日記、手機、社交賬號,都屬于他們的私人空間。父母不應該隨意翻看,更不應該以此為借口監控孩子。尊重孩子的隱私,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2.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決定,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選什么專業。這種“包辦式”的愛,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父母可以給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應該交給孩子。
3. 分清“關心”和“控制”
關心是問:“你今天過得怎么樣?”控制是問:“你為什么沒考第一名?”關心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感受,而控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父母要學會區分這兩者的區別,別讓“關心”變成孩子的枷鎖。
4. 允許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聽話就是好孩子。但實際上,孩子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包括說“不”。比如,當孩子不想參加某個興趣班時,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而不是強迫他們服從。
而做到這一切的核心,黃導說是我們明白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孩子教育,是父母教育,教育就是以孩子為中心,陪伴孩子建立自我的一個過程。
在自動自發,我們始終在讓家長明白,孩子不需要說教、不需要強迫、更不需要打壓,他需要的是陪伴和欣賞,需要的是和他內心情感、情緒和認知有連接和共鳴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線太松,孩子會感到被忽視;線太緊,孩子會感到窒息。只有找到合適的距離,才能讓愛流動得更加自然。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孩子也要學會理解父母的愛。這樣,家庭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溫暖而自由的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