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蛾總科—菜蛾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巢蛾總科
菜蛾科
菜蛾科(學名:Plutellidae)是鱗翅目下的一個科。老熟幼蟲結網狀繭的小型蛾類。本科昆蟲通稱菜蛾。全世界已知約 200種。
1.形態特征
體小形細狹,色暗;成蟲在停息時觸角伸向前方。下唇須短,向前突出。翅狹,前翅披針狀,后翅菜刀形,后翅Ml與M2常共柄。
頭部鱗片緊貼或有叢毛。單眼有或無。舌發達。觸角是翅長的2/3~4/5,棲息時向前伸,根據這一特點,容易與麥蛾、巢蛾相區別。下唇須第 2節下面有向前伸的長毛束,使整節呈三角形,第3 節尖而光滑,向上舉。前翅寬或窄,頂角常呈鐮刀狀或凸出,有翅痣和副室,后緣毛有時發達并向后伸,棲息時突出如雞尾。臀脈基部有長分叉。后翅長卵圓形或披針形,緣毛長。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不發達,顎形突橫帶狀,有時與尾突愈合,抱器瓣寬大,抱器腹明顯或不明顯。雌性外生殖器前表皮突有分支,后陰片多變化,導管端片明顯,囊突有或無。
幼蟲胸足、腹足俱全,趾鉤排成單序環,臀足較長而往后斜伸,多在葉片上拉絲取食葉肉或潛葉、蛀食嫩梢,結網狀繭化蛹其中。成蟲有趨光性。
2.小菜蛾
小菜蛾(學名:Plutella xylostella)是鱗翅目菜蛾科菜蛾屬節肢動物,又稱小青蟲、兩頭尖、吊絲蟲。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細長,緣毛很長,前后翅緣呈黃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紋,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前翅緣毛長并翹起如雞尾,觸角絲狀,褐色有白紋,靜止時向前伸。雌蟲較雄蟲肥大,腹部末端圓筒狀,雄蟲腹末圓錐形,抱握器微張開。卵橢圓形,稍扁平,長約0.5毫米,寬約0.3毫米,初產時淡黃色,有光澤,卵殼表面光滑。
幼蟲:初孵幼蟲深褐色,后變為綠色。末齡幼蟲體長10~12毫米,紡錘形,體節明顯,腹部第4-5節膨大,雄蟲可見一對睪丸。體上生稀疏長而黑的剛毛。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兩個“U”字形紋。臀足向后伸超過腹部末端,腹足趾鉤單序缺環。幼蟲較活潑,觸之,則激烈扭動并后退。
蛹:長5-8mm,黃綠至灰褐色,外被絲繭極薄如網,兩端通透。
(2)生活習性
幼蟲、蛹、成蟲各種蟲態均可越冬、越夏、無滯育現象。全年發生為害明確呈兩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正值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積栽培季節)。一般年份秋害重于春害。小菜蛾的發育適溫為20-30攝氏度,在兩個盛發期內完成1代約20d。
小菜蛾具備典型的昆蟲進化優勢:
①體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敵害。
②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藍的,氣溫28-30度時,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
③繁殖能力強,每雌產卵量平均220,卵散產。
④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達90天,這樣就造成嚴重的世代重疊,防治困難。
⑤生態適應性強,冬天能挺過短期零下15度的嚴寒,在-1.4度的環境中還能取食活動。夏天能熬過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殺死它們。
⑥抗藥性強,由于長年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大量殺傷天敵,小菜蛾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對各類化學農藥產生了極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紀90年代年許多地方面對小菜蛾猖獗,無藥可治。由于發生面積大,為害時間長,防治困難,小菜蛾逐漸取代菜青蟲而成為蔬菜第1號害蟲。
(3)種群分布
全國各地普遍發生,1年生4~19代不等。在北方發生4~5代,長江流域9~14代,華南17代,臺灣18~19代。在北方以蛹在殘株落葉、雜草叢中越冬;在南方終年可見各蟲態,無越冬現象。全年內為害盛期因地區不同而不同,東北、華北地區以5~6月和8~9月為害嚴重,且春季重于秋季。在新疆則7~8月為害最重。在南方以3~6月和8~11月是發生盛期,而且秋季重于春季。成蟲晝伏夜出,白晝多隱藏在植株叢內,日落后開始活動。有趨光性,以19~23時是撲燈的高峰期。成蟲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交配的雌蛾當晚即產卵。雌蟲壽命較長,產卵歷期也長,尤其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長于下一代幼蟲期。因此,世代重疊嚴重。每頭雌蟲平均產卵200余粒,多的可達約600粒。卵散產,偶爾3~5粒在一起。幼蟲性活潑,受驚擾時可扭曲身體后退;或吐絲下垂,待驚動后再爬至葉上。小菜蛾發育最適溫度為20~30℃。此蟲喜干旱條件,潮濕多雨對其發育不利。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積大、連續種植,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蟲發生。在適宜條件下,卵期3~11天,幼蟲期12~27天,蛹期8~14天。
(4)為害特點
小菜蛾分布于中國各地。幼蟲食葉為害甘藍、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蘿卜等十字花科植物。成蟲有趨光性習性。白天躲在植株的隱蔽處,在受驚時可短距離低飛。在中國華北地區每年發生4—6代;合肥每年發生10—11代;廣東20代。產卵期可達10天,平均每雌產卵100—200粒。卵期3—11天。
小菜蛾專門嗜食十字花科植物,對十字花科蔬菜生產發展造成最為嚴重的危害和威脅,也是最難防治的主要害蟲。
3.蔥須鱗蛾
蔥須鱗蛾(學名:Acrolepla alliella),為鱗翅目菜蛾科的一種昆蟲。危害韭菜、蔥、洋蔥等百合科蔬菜及野生植物。以幼蟲在蔥葉夾縫處蛀食,嚴重的致心葉變黃,葉和花薹多從傷口處斷折,降低產量和品質。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4.5毫米,翅展11~12毫米,全體呈黑褐色,下唇須前伸并向上彎曲,第二節向末端逐漸膨大,觸角絲狀,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前翅黃褐色至黑褐色,成蟲靜息時前翅合攏形成一個菱形的白斑。翅前有5條淺褐色不明顯的斜紋,翅中部近外緣處有一深色近三角形區域,翅中部有一條稍深色的縱紋,后翅深灰色。
卵:長圓形,初產乳白色發亮,后變淺褐色。老齡幼蟲體長8~8.5毫米,頭淺褐色,蟲體黃綠至綠色,各體節有稀啦的毛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8mm,細長圓筒形,黃綠色至綠色。
蛹:長6mm左右,紡錘形,老熟時深褐色,外被白色絲狀網繭。
(2)發生規律
在北方一年發生5-6代,以成蟲在越冬韭菜干枯葉叢或雜草下越冬,5月上旬成蟲開始活動,5月下旬幼蟲開始為害,各代發育不整齊,從春到秋均有為害,以8月為害嚴重。從卵至成蟲一世代歷期約為25-48天。在陜西,該蟲6月后蟲口漸增,8月達到高峰,11月露地不再發生。在山東,成蟲盛見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延續到10月。成蟲羽化后需補充營養才交尾產卵,卵散產于韭葉上。孵出幼蟲咬葉成縱溝并向莖部蛀食,但不侵入根部,常把蟲糞留于葉基部分叉處。幼蟲性活潑,受驚即吐絲下垂。老熟時在葉片中部吐絲作繭化蛹。
(3)為害特點
主要寄主植物有韭菜、蔥、洋蔥等百合科蔬菜和野生植物。幼蟲蛀食韭葉,嚴重時心葉變黃,降低產量和質量,以老韭菜和種株受害最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