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這樣一個村莊,外表與眾不同,大門緊閉、庭院精美的歐式別墅鱗次櫛比,卻空無一人。村口雜草叢生,只有零星的狗吠和鳥鳴聲。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里所有的“村民”,其實早已舉家移民海外,甚至大多數(shù)人已在加拿大生活了幾代人。幾十年過去,他們卻依然愿意為故鄉(xiāng)的宅基地斥巨資蓋起別墅,村里卻常年無人居住。
一、
廣東開平被稱為中國著名的“僑鄉(xiāng)”,這里曾經(jīng)有一批早年出國謀生的華僑。位于開平市郊區(qū)的這個“加拿大村”,本名耀華坊,距離市區(qū)不過十幾分鐘車程。乍一看,這里和一般的嶺南鄉(xiāng)村很不一樣:村里沒有泥墻瓦房,取而代之的是風格各異的歐式洋樓。紅頂白墻、弧形拱窗、雕花欄桿,有的還有小花園和泳池,整齊地排列在水田邊緣。
村子里很少看到本地人,偶爾有打掃衛(wèi)生的老人,更多的是外地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村口的路邊,不時有幾輛外地牌照的車停著,大家大多是慕名來看“廣東最美僑村”的。可再往里走,別墅雖然保持著完好,但門窗緊閉,院落雜草叢生,有的樓房門口還掛著生銹的鎖。
不少第一次來的人都很納悶:這么漂亮的房子,為什么沒人住?一問,才知道,村里真正的主人其實都在萬里之外的加拿大。70多年前,這里大多數(shù)青壯年開始外出謀生,最遠漂洋過海到了北美,等再回來時已經(jīng)是海外華僑。改革開放以后,村里幾乎每家都有人移民加拿大,不少人舉家遷走,村子逐漸“空心化”。到21世紀初,這里已經(jīng)成了名副其實的“無人村”。
但真正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海外村民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故鄉(xiāng)。哪怕在加拿大買了房、落了戶,生活安穩(wěn)、孩子也不說粵語了,但每當手里有錢,第一件事不是回國定居,而是花重金回村建一幢新房。有些人甚至幾十年沒回來,但只要聽說家鄉(xiāng)有人翻新別墅,自己也要托人打聽、出錢設(shè)計裝修一番。
據(jù)村里僅存的老人講,現(xiàn)在村里房子,九成以上主人都在國外,近三分之二都移民到了加拿大。有人在外做生意發(fā)了財,就把國內(nèi)的老房推倒,換成歐式大別墅。2010年以后,甚至有幾戶人在加拿大做了幾代人,已經(jīng)沒有直系親屬住在開平,但每年還會通過親戚托人打掃老宅,偶爾回來看看。
二、
開平僑鄉(xiāng)的“空心村”,與中國許多內(nèi)陸“空心村”最大的不同在于,村民是主動地“全家遷徙”。追溯歷史,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廣東開平、恩平、臺山等地因生活壓力大、機會有限,不少青壯年出國淘金。當時南洋、北美成了“打工者的天堂”,家鄉(xiāng)流傳一句老話:“行船、打鐵、出國,家家都出過人。”
“加拿大村”這一帶更是如此。很多家庭最早的“開路人”出國后,靠苦力、洗衣、餐飲、建筑一點點攢下積蓄,再逐漸把親戚、子女接出去,幾代人慢慢在異鄉(xiāng)扎下根。改革開放后,出國移民更加容易,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村大部分家庭都定居海外的特殊現(xiàn)象。
然而,雖然人走了,根卻還在。許多移民在國外立足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在老家蓋棟新房。為什么?許多老人說,這是一種“歸屬感”,也是華僑最深的鄉(xiāng)愁。海外再好,故土難忘。村里每一戶人家,哪怕移民幾十年,每逢清明、春節(jié),都會托人回村祭祖。哪怕一輩子不再回來,也要在老家修一座新房,把祖宗的名諱刻在大門口。
正是這種“離鄉(xiāng)不離根”的情感,催生了村里風格迥異的歐式別墅。許多房主請來中加兩地的設(shè)計師,甚至有從加拿大直接進口材料,再請本地師傅按“洋房”標準建造。大家比拼的不只是房子有多大,更是比拼“誰家更講究、誰家更有面子”。于是,“空心村”反而成了建筑風格最豐富、建筑質(zhì)量最好的村莊。
只是時間過去,老一代人漸漸老去,下一代、第三代在加拿大長大,對中國的記憶已逐漸模糊。許多別墅平時空著,只有春節(jié)、清明、婚喪嫁娶時,偶爾會迎來加拿大回來的主人。每到這個時候,村里久違地熱鬧起來,樓上樓下掛起紅燈籠,鞭炮聲、粵語、英語、普通話夾雜在一起。但節(jié)日過后,洋樓又回歸沉寂。
有些房主甚至表示,“我們在加拿大是加拿大人,在中國卻是外地人。”幾代人的流動,讓這批別墅成了一種特殊的鄉(xiāng)愁地標,既象征著成功與榮耀,也見證著時間和文化的斷層。
三、
這些歐式別墅如今成了“空心樓”,背后其實也有不少現(xiàn)實的尷尬。村子地處郊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不斷擴張,周邊不少村落都拆遷變成新城區(qū),而耀華坊始終沒有被征用。村民在外生活安定、收入不低,老宅反而成了身份和家族的象征。可隨著房子年久失修,維修難、管理難,成了橫亙在“無人村”面前的一道坎。
很多人關(guān)心:這些別墅以后怎么辦?不少房主的子女、孫輩,已經(jīng)在加拿大定居,幾乎不會回來繼承。海外華僑一代代減少,年輕人多數(shù)更關(guān)心加拿大的生活,對祖屋沒有太深感情。等到老人百年后,許多別墅很可能將無人認領(lǐng),只能作為歷史遺跡被保存。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看到了“無人村”的新機會。近年來,開平以“世界文化遺產(chǎn)”身份申報碉樓、洋樓建筑,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耀華坊所在的“加拿大村”也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會有海內(nèi)外華僑、旅游團隊、攝影師慕名而來,村里也舉辦過鄉(xiāng)村音樂節(jié)、華僑文化展覽等活動。
但現(xiàn)實并不容易:產(chǎn)權(quán)復(fù)雜,樓房長期無人管理,衛(wèi)生和安全隱患多。要真正讓這些別墅“活起來”,既要保護好建筑本身,也要搭建起華僑與本地的橋梁。部分華僑后代愿意把房子租給游客,嘗試“民宿經(jīng)濟”;有的則聯(lián)合親友修繕祖屋,希望以后有機會養(yǎng)老、回國定居。但總體來說,“無人村”的生活氣息,遠遠不及繁華的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