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寧路街道紅十字會以“人道、博愛、奉獻”為指引,串聯校園守護、老年關懷、健康課堂、技能培訓、公益集市五大主線活動,覆蓋全年齡段人群,讓紅十字精神走進社區每個角落。
校園先行,筑牢青少年“生命安全網”
“遇到電梯故障怎么辦?異物卡喉如何自救?”
近日,靜安實驗小學400余名師生迎來“寧好少年”系列課堂之“紅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區紅十字會講師劉老師通過動畫演示、情景模擬、實操互動,詳解溺水、觸電、踩踏等突發場景的應對技巧,重點教授“黃金4分鐘”急救法——從正確撥打120的“五要素”(身份、位置、事件、人數、傷情),到海姆立克法、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使用步驟,學生們分組上臺演練心肺復蘇,在“沉浸式學習”中掌握救命技能。活動同步科普紅十字標志起源與精神內涵,種下“關愛生命”的種子。
銀發守護,老年群體“雙保險”實戰演練
在樂寧老年福利院,一場“消防+急救”雙線演練緊張展開。區紅十字會陳老師現場演示AED設備操作,工作人員分組練習心肺復蘇,街道平安辦聯動講解消防、逃生要點。隨著警鈴響起,紅十字志愿者與福利院職工迅速引導老人疏散,對“模擬受傷”人員進行止血包扎、固定轉運,將理論轉化為實戰經驗。
“這樣的演練很實用,關鍵時候能救命!”老人們紛紛點贊。
健康賦能,“定制化”服務暖人心
聯動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鏈接市北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優撫對象及居民送上“健康大禮包”。市北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杜洪泉主任醫師的“骨健康養護”講座,結合老年常見病講解飲食與運動誤區;江寧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徐嘯林主治醫師現場答疑,傳授血糖管理“干貨”。互動環節中,兩位醫生手把手指導居民自測骨密度、解讀體檢報告,讓醫療服務更有溫度。
技能提升,30位居民喜領“生命救護證”
作為2025年上海市“培訓8萬名持證應急救護員”為民辦實事項目的落地實踐,街道紅十字會今年已開展四場線下培訓,近日,30名社區居民通過理論考核與實操認證,正式成為“持證急救員”。培訓中,區紅十字會老師系統講解心肺復蘇、AED設備操作、創傷處理等核心技能,學員們在模擬人上反復練習按壓手法、電極片粘貼等細節,最終全部通過嚴格考核。
“拿到證書感覺責任更重了,以后遇到緊急情況敢出手、會出手!”學員代表表示。
后續街道將持續擴大培訓覆蓋面,讓“急救能手”走進更多小區。
集市“圈粉”,全民參與解鎖“急救新技能”
最熱鬧的當數紅十字主題集市,各大攤位成為“人氣打卡點”:
急救實操區:區紅十字會劉老師手把手教學AED使用、氣道梗阻急救法,居民排隊體驗心肺復蘇模擬設備,直呼“原來救人有這么多講究”;
知識闖關區:“紅十字運動的創始人是誰?AED的中文全稱是什么?”百題有獎問答排起長龍,參與者在答題中深化對“人道精神”的理解;
公益傳播區:發放造血干細胞捐獻手冊、居家養老照護講義,推廣“2025年上海市為民實事項目——培訓8萬名持證應急救護員”,不少居民現場掃碼報名后續課程;
愛心傳遞區:定制急救包、紅十字文創免費發放,實用又有紀念意義,成為“搶手貨”。
全域覆蓋,16個居民區“云上+線下”同頻共振
除線下活動外,街道向16個居民區下發博愛周主題宣傳片、海報,利用社區電子屏循環播放紅十字公益視頻,讓“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沒想到紅十字離我們這么近,學急救就是學保命!”
居民王阿姨的話,道出了活動的初衷——讓急救知識從“紙上”落到“手上”,讓博愛精神從“知曉”化為“行動”。
從校園到養老院,從專業培訓到集市互動,為期一周的活動惠及千余人次,既有“干貨滿滿”的技能培訓,也有“潤物無聲”的精神傳遞。特別是30名AED持證救護員的“上崗”,標志著社區急救力量的進一步充實。未來,江寧路街道將持續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擴大急救培訓覆蓋面,讓“人道微光”照亮更多角落,共同編織更堅實的生命守護網。
記者:陳潔
編輯:梁慧
資料:江寧路街道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