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孩子在遇到挫折后,本能逃避,學習動力后退,或者厭學之后,會出現一種退行情況:
更容易脆弱,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
什么事都不敢拿主意,非要讓父母事事參與;
一刻都離不開父母,一天打無數個電話鬧著要回家;
像個小孩子一樣威脅父母,做著與年齡不符的事。
明明不是個小孩子,卻做著跟小孩子一樣智商的事情。
心理學中的退行,是指人們在遭遇挫折或面臨焦慮以及應激狀態下,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早期階段的行為。
這就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在遇到情緒沖擊后,退行到原始以及幼稚的方式來應對,從而來減低焦慮和逃避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孩子在面臨挫折時的退行,是無意識的,也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包辦太多造成的本能逃避。
對于孩子來說,退行是有好處的,不僅可以不獨自面對問題,還能通過大鬧大吵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一般來說,退行的導火索是挫折和不自信,受到了一些打擊,比如:
在人際關系中遇到挫敗,無法融入關系,感到孤單和落寞,或者原本要好的朋友突然疏離,被同學邊緣化等;
成績落差很大,從一個成績優秀的尖子生到普通的中等生,這也會讓孩子一時難以接受;
受到一些打擊,比如努力了沒有進步,連續的失敗和挫折會讓孩子自信被摧毀,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
以上這些情況,看起來跟父母沒有關系,但實際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出了一些問題。
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太多,給孩子掃清障礙的頻率太高,也給孩子捧得太高,才會讓孩子在面臨挫折和問題的時候,無力應對。
太能干,太厲害的父母,會拿無盡的為孩子好,而幫孩子搞定所有事情。
可是在孩子上了初高中后,父母的手伸不了那么長了,有些事情完全管不了。
這時孩子就從之前的高高在上,順風順水,一下子遭遇滑鐵盧。
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的現狀,父母當然也會意難平。原本優秀的孩子,突然變得擺爛躺平,父母是完全接受不了的。
可是家長也要反思一下:
為孩子做得太多,為孩子考慮太周到,把孩子該承擔和獨立的事,都幫孩子全干完了。
才會導致孩子越長大越退行,退行的本質就是回避責任。
如果父母不為孩子包辦太全面,不把孩子的學習當成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不得不在磨礪中成長。
但因為前期,父母將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規避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試錯,也沒有機會體驗挫折。
所以造成孩子既吃不了苦,又受不了外界的挫折,還不甘心目前的普通狀態。
當孩子眼高手低,又自負的時候,就很自然逃避了,開始日夜電腦和玩手機,打游戲,沉迷于短暫的快樂與廉價的多巴胺中。
對于孩子來說,成長是痛苦的,也是充滿著無數不確定的。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保護和呵護過于溫室,那么孩子就不會一直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很多時候父母為孩子好的過度行為,不是關心孩子,而是變相導致孩子的退行。
父母太能干,管得太多,對孩子呵護得太全面,對青春期孩子還像三歲小寶寶那樣愛,就阻隔了孩子的自成長和發展。
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分離,學會課題分離,學會不幫孩子做更多的事。
不然,孩子就有可能在遇到挫折后,習慣性退行到父母的保護之中,享受小寶寶階段的舒服和依賴父母的狀態。
家長也要做好這幾個應對:
首先,別把孩子伺候得太舒服。
孩子自己能獨立的事情,父母不要幫忙。更不要像哄小寶寶一樣哄著孩子,讓孩子過得太舒適,不是愛孩子,而是坑孩子。
其次,家長抱持積極期待,而不是過高期待。
對孩子要相信,要托舉,要關注情緒,而不是事事幫孩子搞定。
相信孩子能獨立面對,但也要耐心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最后,接納現狀,直面現狀。
孩子如果情緒不好,父母不要著急,要有耐心等待孩子重新試錯,重新經歷然后自我承擔和自我負責。
讓孩子從照顧自己開始,從做家務開始,讓孩子慢慢學會承擔,慢慢才能走出躺平和擺爛,超越退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