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有這樣一個疑惑:
明明小時候很優秀,很乖,很愛學習的一個娃,怎么到了初高中就自甘墮落,開始擺爛了呢?
想不通,實在想不通,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很理解父母的意難平,孩子本該乘風破浪,卻直接跌入低谷。
落差很大,感情上也接受不了。父母為孩子投入了很多心血,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眼見孩子厭學了,是半點都無法接受。
能感同身受父母的煎熬與不平衡,因為我之前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初中時,我家孩子成績還算不錯,幾乎一次比一次進步,一直在走上升路線,孩子對學習也很有驅動力。
在他看來,上了高中就是自己再次爆發之時,人生一路坦途。
對自己要求太高,想象得太美好,等被現實打臉之時,就分外難以接受。
挫敗一次是偶然,數次挫敗之下,就會瓦解孩子的斗志與信心,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認循環。
越否認自我,越意難平,壓力越大,越想爭口氣要變好,可是卻忽略了心理已經承受不住各種負情緒的集中攻擊。
其實,對于高中生來說,負情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意識不到情緒的存在,對情緒無能為力,只好忍受和隱忍,甚至無視負情緒的存在。
即便對于成年人來說,在遇到壓力和負情緒中,也會一蹶不振,只是成年人調整能力更強,生活閱歷更多,恢復周期就會變短。
但對于孩子來說,面對負情緒,他們沒有多少可釋放的途徑,又每天面對著高壓力與繁重的學習。
當情緒積壓時,大部分時候只能忍著,要是孩子再不喜歡運動,缺乏朋友,性格內向,那就有點“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無處話凄涼。
有時,孩子會主動向父母傾訴,但很多父母的回應都是不恰當和不正確的。
按父母的常態化做法,就是讓孩子不要多想,想開點,別總想這些事。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想法和感受這個東西可不是孩子不去想,腦子就不會蹦出來的。
面對有情緒和自我要求太高而陷入落差和內耗的小孩,父母首要做好一件事:
理解孩子,弄清孩子厭學背后的真正原因。
大部分時候,父母歸結為孩子太作了,太懶了,太不上進了,并不是孩子擺爛和厭學的真正原因。
更多厭學的原因,可能是:
孩子無法接受當下不優秀的自己,努力也拼不過別人;
孩子遇到了學習上的困難,讓自己心煩意亂,于是胡思亂想;
孩子對自己要求太高,遇到挫敗和不符合預期時,就很內耗和自責;
孩子被父母養得太乖,太聽話,而自覺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孩子也需要一個傾訴和宣泄的出口,而不是父母武斷的回應以及自以為是的安慰與講各種道理。
這需要父母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拿自己的經驗與習慣來管理與應對孩子。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厭學時,很著急,很焦慮,會陷入病急亂投醫的狀態。
各種勸,各種威逼利誘,各種暴力管理,反而把孩子越推越遠,剛剛想打開的心門也自動關閉了。
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父母再用管三歲小寶寶的方法,是毫無作用的:
看著厭學和不上學的孩子,采用斷網、斷電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
對孩子各種嚴厲指責批評,因為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錙銖必較;
對孩子管理事無巨細,分毫不差,高控制和高要求,各種鐵拳出擊。
父母累得夠嗆,孩子也對抗和擺爛得徹底。
可是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一個巴掌能拍響嗎?那個沒心沒肺,不知感恩,只知擺爛,不知學習的孩子,是怎么養出來的?
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偏差?父母對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是否恰當?
對于孩子,父母習慣總做加法,卻很少去做減法,減掉那些不合時宜的做法,孩子自然自己會做加法。
孩子厭學,自驅力不強,父母不要只看表象,更要看到厭學背后的深層原因,才能針對性托舉孩子,幫孩子走出厭學,重回自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