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兒子的作業因為有幾個拼音寫得不夠工整,被老師撕了,同班幾個孩子也因為作業不達標,被當場折斷了鉛筆。
我看了她兒子寫的作業,說實話,寫得挺好的,畢竟是剛上一年級的孩子。
老師的要求也太高了吧,默認一年級孩子的字就該寫成印刷體?
再說,即便孩子寫得不符合標準,讓孩子重新寫一遍就行,為什么非要當眾撕本子、折鉛筆?
可能我和朋友的聊天被大數據捕捉到了,在我打開視頻軟件的時候,給我推送了一條“老師為什么要撕學生作業”的視頻。
視頻博主是一個退休教師,他的解釋是:
根據埃里克森認知發展理論,6-12歲孩子的發展沖突是“勤奮對自卑”,老師撕本子、折鉛筆是為了激發孩子的羞愧情緒。
孩子感到羞愧了,難堪了,就會激勵自己下次好好寫作業。
如果一開始對孩子的作業規范就降低標準,那孩子就會降低對自己的標準,難以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
這個解釋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真實情況如何呢?
那些被撕本子、被折鉛筆的孩子,真的會因為羞愧而發憤圖強嗎?
朋友兒子顯然不是,他本來挺喜歡語文的,但被撕作業以后,就非常抵觸寫語文作業。
視頻評論區的很多家長們也說,自己孩子因為被老師撕作業、撕書、折斷鉛筆以后,出現了害怕上學的情緒。
看來,撕本子折鉛筆并不是一個有效的引導方式。
這種靠羞愧感來驅動孩子向好的做法,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一定是弊大于利的。
作為父母,我們盡管不認同這種做法,但也不可能直接去質疑老師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左右為難。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
01
既然那位教師引用了“埃里克森認知發展理論”來為撕本子折鉛筆做合理化背書,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他的解釋是否合理。
埃里克森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有特定的發展目標、任務和沖突,如果這些沖突都能完美解決,孩子將會產生積極的人格。
6-12歲學齡期孩子在這個階段要經歷的沖突是:勤奮對自卑。
如果孩子在學校能不斷取得成就并受到獎勵,孩子就會養成樂觀、進取、勤奮的性格,反之,則容易形成自卑感。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能推出的結論是:要想孩子積極進取,就得讓孩子不斷的取得成就,并受到鼓勵。
一年級孩子可以取得的成就是:作業寫得工整、寫得正確、測驗取得滿分、當選班干部、上課注意聽講、獲得老師表揚或獎勵等
那如何讓孩子獲得成就呢?這里就是我們值得討論的地方了。
孩子是會因為看到自己做得不好而激勵自己?
還是會因為看到自己做得挺好而激勵自己?
我在輔導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專門測試了這兩種激勵方式。
兒子有幾個拼音寫得歪歪扭扭,需要重寫,我直接指出來對兒子說:這幾個拼音寫得不好,擦了重新寫。
兒子嘴上沒說啥,但也是不情不愿的擦了,雖然重新寫了,但明顯帶著情緒,寫得還不如剛才那一版。
我拿起橡皮三下五除二擦了,再讓他重寫。
兒子大發脾氣,拿著筆在本子上一通亂畫,把本子都劃爛了。
我只是擦了他的字而已,還沒有撕本子,如果撕本子,我估計兒子得哭很久,而我也會被憤怒的情緒裹挾。
次日,我采用了第二種激勵方式。
兒子依舊是那幾個拼音寫得不好,但我沒有直奔主題,而是先指出兒子寫得好的部分說:
“這幾個拼音的豎寫得非常直,也沒有出線,看來你已經很熟練寫豎這個環節了,祝賀你?!?br/>
兒子聽了我的表揚,一臉驕傲,開始了自夸:“媽媽,我昨天還寫不好這個豎,今天為什么就能寫好了呢?”
我說:“因為你今天握筆姿勢對了,所以豎寫得格外直,好,接下來我們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注意,我沒用“錯誤、寫的不好”這樣的詞),可以寫得和這個豎一樣好?!?/p>
兒子仔細觀察了一下,說:我覺得這個a的圓需要調整。
說完后,他主動擦了a,重新寫了一遍,這次寫的a果然比上一個飽滿多了。
就這樣,我在指出需要調整的地方之前,先夸獎兒子寫得好的細節,激發他的成就感,再用成就感驅動兒子調整寫錯的地方,圓滿完成了作業。
2周左右,兒子的作業不僅從良好升級到了優++,還養成了評估自己作業的好習慣。
測驗結果顯而易見:采用夸具體細節的方式(非虛無縹緲夸孩子:你真棒、你真厲害、你真聰明)。
不僅能幫助孩子形成積極進取、勤奮向上的人格,還能避免輔導作業時候的雞飛狗跳。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持久有效,人只有在自己感到有能力做某事的時候,才會有繼續做好的意愿。
成就感、價值感驅動起自信,自信又進一步驅動起前進的意愿,孩子就會進入“越前進越自信,越自信越想前進”的積極循環,獲得長久的學習動力。
當眾撕本子、折鉛筆采用的則是懲罰、羞辱的方式,成人認為孩子在感受到自己不如別人、做的不好的時候,會激發出向上的意愿。
這個做法如果放在一個心智成熟、認知水平較高的成人身上,可能很管用。
但放在大腦發育水平不足、心智、認知都不完善的小學生身上,只能產生消極作用。
寫不好,撕掉,再寫不好,再撕掉,一直撕到寫好為止,如此壓力之下,孩子那發育不完善的大腦,就會啟動原始的逃避機制,討厭寫作業、討厭該學科、討厭上學。
孩子對學習的激情、對作業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不是靠懲罰、羞辱建立起來的。
撕本子、折鉛筆無疑是在告訴孩子:你太差勁了!你寫不好作業!
越否定孩子,孩子越做不好。
道理如此簡單,但因為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太多,壓力大等原因,有的老師并不愿意用這個方法。
他們更愿意“殺雞儆猴”,撕掉一個孩子的作業,震懾一整個班的孩子。
02
如果你的孩子被撕了本子、被折了鉛筆,回到家中,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有3個:
1、安撫孩子的情緒
“老師撕你本子的時候,你一定很害怕,很羞愧吧,我能理解你當時的感受?!?br/>
說完這句話,抱抱孩子會更有用。
換位思考,孩子一定是揣著慌亂害怕的心情回到家的。
有的孩子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心沒肺、嬉皮笑臉的,但內心里是非常難受的。
假裝不在意,是一種偽裝而已。
2、在碎玻璃渣中找寶石
拿出孩子被撕掉的本子,仔仔細細的撫平,找到孩子寫得不錯的地方:
“我覺得這個字的豎鉤寫的很好看,還有這個字的撇寫得也不錯,這個點的角度也很好,這幾個亮點,老師竟然沒有看到,真可惜?!?br/>
我把這個環節叫做:在碎玻璃渣中找寶石。
孩子的認知不足,老師的一點否定對孩子都是全面的打擊,我們父母必須要補足這個部分。
善于找到孩子做得好的細節,重建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從否定質疑自己的狀態里走出來。
一撇一捺、一橫一豎,哪怕是一個點,都能成為撬動孩子自信的支點。
千萬不要給孩子落井下石說:你寫好點,老師不就不撕你作業了嗎?
3、和老師保持溝通
如果老師對所有學生都是如此,我們就不好和老師掰頭了。
放低姿態,和老師保持溝通,告訴老師接下來我們會重視這個問題,采用什么辦法來幫助孩子提高,請老師多多鼓勵孩子。
對外和老師周旋,對內重建孩子自信的同時,找到孩子的困難點,幫助孩子提升,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撕本子折鉛筆對孩子造成的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