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后繼有人的,他的繼承人就是司馬懿。袁紹的失敗只表明儒家豪族暫時受到了挫折。后來他們通過司馬懿父子之手,終于把政權奪回了自己的手上。——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司馬懿是袁紹的繼承人?
近來讀陳寅恪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其中關于魏晉統治者的社會階級一篇,赫然指出——司馬懿是袁紹的繼承人。
陳寅恪先生所說的繼承人,當然是從階級和階層的角度來講的,并非血緣上。因為陳老認為,袁紹、司馬懿都是儒家豪族,也就是所謂的士族階級。
陳寅恪先生鮮明的指出,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司馬、曹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寒族的勝敗問題。汝南袁氏、河內司馬氏、潁川荀氏等等,他們都是世代官宦的儒家豪族,而曹操則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甚至還有宦官的背景,所以他們天生就是對立的。
為了論證這一觀點,陳老回顧了司馬家的發跡歷史,從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為將軍,到祖父司馬儁“博學好古”,司馬氏逐漸成為士大夫階級。司馬懿父親司馬防嚴格按照儒家禮教教育兒子們,父子之間肅如,是典型的服膺儒教的表現。
而曹氏家族則出身寒族,而且與閹宦有關。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表明曹氏并不以儒學為務,與士族服膺儒教不同。因此,曹操后來奉行的政策“唯才是舉”、“嚴刑峻法”,其實是在和士族階級進行斗爭。因為士族堅持道德至上,認為品行是第一位。
陳寅恪認為,從階級立場來說,儒家豪族是與寒族出身的曹氏對立的。官渡之戰,曹氏勝,袁氏敗,儒家豪族階級不得不暫時隱忍屈辱。但乘機恢復的想法,未嘗一刻拋棄。曹操死后,他們找到了司馬懿,支持司馬懿向曹氏展開了奪權斗爭。
士族階級是如何走向臺前的?
陳寅恪把袁氏、司馬氏稱為儒家豪族,其實我個人更喜歡用士族豪門這個詞,或者是世家大族。回顧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夏、商、周三代是“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天子、諸侯、大夫、士、奴隸等級分明。這一階段,可以稱為貴族政治。
春秋之后,進入了孔子所謂“禮崩樂壞”的時代,貴族政治慢慢崩塌,周天子的權威消磨殆盡。士,這一個階級,開始逐漸活躍起來。戰國時代,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就是典型的代表。秦始皇一統六國,徹底結束了貴族政治,但二世而亡,時代滾滾進入了兩漢。
劉邦是草根中的草根,連士都算不上,但他卻風云際會的建立了大漢王朝。經歷了漢初的功臣治國之后,察舉制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官員舉薦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等德才兼備的人才,然后這些人入朝為官,隨著時間的推移,士族官僚階級開始形成。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一定程度上就是與地方豪族合作的結果。
由于被舉薦者是舉主的門生、故吏,這樣逐漸形成一種依附、報恩的關系,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察舉制已經逐漸淪為變相的世襲制,地方上形成了世代官宦的士族豪門。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下邳陳氏等等星羅棋布分布在各地。
東漢中后期的政治格局是這樣的,皇帝往往年幼繼位,太后依靠娘家人掌控權力,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外戚,比如竇氏家族、跋扈將軍梁冀家族,直至漢靈帝死后的何進家族。等到皇帝長大,想要奪回權力,就依靠宦官干掉外戚,雙方一直進行“撕逼”大戰。
而士族集團則把持著官僚系統,皇帝在一定的情形下,不得不依靠外戚、宦官來對抗士族的崛起。到東漢末年這種情形愈演愈烈,爆發了“黨錮之禍”,歷史上對于黨錮之禍大多是批評的。但其實站在皇帝的角度來看,這是在保衛自己的權力,不存在什么對錯問題。
外戚、宦官、士族官僚,是東漢朝廷的三大勢力,相比于外戚,士族集團極為痛恨宦官集團。因為宦官往往沒有底線,在地方上胡作非為,侵害士族的利益,所以士族官僚經常與外戚合作對抗宦官。東漢末年,袁紹把所有宦官屠戮殆盡,由于何進已死,此時出現了權力真空。
如果沒有董卓橫插一杠,袁紹家族接管大漢,成為王莽第二,是極有可能的。這樣,頂級的士族豪門代表,汝南袁氏非常有可能從幕后走到臺前,正是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董卓開啟了禍端,天下陷入分崩離析。曹操擊敗了袁紹,天下三分。
但歷史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雖然中間出現了插曲,但士族階級還是走到了臺前,司馬氏成為了定鼎天下的家族。西晉的建立,其實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自春秋后期,士這一階級,不斷發展壯大,終于成為掌握權力的階層。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