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富養自己。
靜以養心,寬以養氣,和以養福。
做好這三件事,活出更好的自己。
一、靜養心
《黃帝內經》講:“靜則神藏,躁則消亡?!?/p>
中醫認為,心為五臟之首。
保持內心的寧靜,就是最好的養生。
心要靜,需在平時多下功夫。
某天,學生問王陽明:“老師,我在安靜時修心,覺得心里的意思還好;
可是一遇到事心態便大不相同了,這該怎么辦?”
王陽明回答他:“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p>
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如何靜心。
必須要經受住世事的磨練,根基才更穩固。才能在有事時心能定,無事時心亦靜。
學會按心兵于不動,就能如靜水般從容。無論周圍環境如何,我們都要學會靜心。
遇到失意之事能處之以忍,遇到快意之事能視之以淡,遇到榮寵之事能置之以讓,遇到憂憤之事能平之以穩。
往后余生,做個心靜如水的人。
二、寬養氣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
古人云: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世間百樣事、笑看千種人。
胸懷寬廣之人,能容忍別人的冒犯、諒解別人的過錯。
咽得下小氣,則不至于受大氣;吃得了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
三國時,諸葛亮罵死了王朗、氣死了周瑜。可同樣的計謀,卻擺不平司馬懿。
為了激司馬懿出兵,諸葛亮派人給他送去女裝。司馬懿毫不在意,竟然在大堂之上,換上了女裝。諸葛亮拿他沒辦法,最后只能收兵。
常聽人說:“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面對那些流言蜚語、惡意中傷,再多的爭辯和解釋,全都無濟于事。
防不勝防,全靠自己內心去化解。
人的心就像一個容器:裝的寬容多了,戾氣自然也就少了。
格局自然打開了,日子也就順遂了。
三、和養福
《菜根譚》有言:“和氣熱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澤亦長?!?/p>
中國人向來以和為貴,和氣不僅能生財,還能給你帶來福報。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成全。
和氣,可以化解矛盾,讓別人跟你走得更近。
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收到一封家信。
說自家人為了爭地,與鄰居發生糾紛。
張英閱后大筆一揮,回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家人接信后,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
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后修成一條六尺巷,造福鄉鄰到如今。
一個家庭的福運,根基在于和氣。
如果傷了和氣,這個家庭就有衰敗之虞。
《處世懸鏡》有言:“未有戾氣結焉,而家不衰敗者;未有和氣萃焉,而家不吉昌者?!?/p>
和氣待人、和氣對事,幸福不請自來。
家和,人順,才能萬事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