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樂播的私域直播外人看不到,老人陷入直播間劇本騙局,主播自稱雷氏家族能回收藏品變現,江西老人一月花3.5萬元刷50單,換來一堆假圣旨。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蹲點直播間,騙子掛出無實物空鏈接,賣“發財機會”,一小時賣出87萬元,稱老人越早下單、付款越多,他們越快上門回收藏品,子孫后代還能去“雷氏集團”工作端上鐵飯碗。
在浙江義烏一家被列入異常名錄的空殼公司里,“雷總”團隊正通過私域直播編織著荒誕的財富神話。這場針對老年人的精準圍獵,不僅暴露出新型網絡詐騙的狡詐與猖獗,更撕開了平臺經濟時代監管失效的殘酷真相,當技術中立淪為作惡者的保護傘,當私域空間異化為法外之地,那些看似創新的商業模式,實則是精心設計的犯罪溫床。
微樂播平臺標榜的“私域直播優勢”,恰是這場騙局得以滋生的結構性漏洞,通過設置訪問密碼、關閉回放功能、阻斷外部監督等技術手段,平臺將直播間改造成信息黑箱。這種刻意制造的封閉性,不僅阻斷了子女的干預路徑,更消解了社會監督的可能。當20萬老年觀眾日復一日沉浸在被精心編排的劇本中時,平臺服務器記錄的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持續滾動的詐騙金額。
在微樂播的宣傳文案中,“管控寬松”被作為核心賣點向商家兜售,這種對監管責任的系統性逃避,實質上構成了對違法行為的變相縱容。當技術團隊開發出“白名單訪問”、“外鏈跳轉”等功能時,他們心知肚明這些工具將被用于規避風險,卻依然為其披上“企業服務”的外衣。這種技術中立的偽裝,掩蓋不住平臺與黑產共謀的實質。
從訂單完成即甩鍋商家的處理方式,到對異常交易視而不見的結算系統,微樂播構建了一套精密的責任逃逸機制。七天售后期的設置看似符合電商慣例,實則針對老年人反應遲鈍的特點量身定制。
當家屬跨越數字鴻溝艱難維權時,平臺早已通過"錢款結算給商家"完成責任切割。這種將商業邏輯凌駕于社會責任之上的運營模式,暴露出現行《電子商務法》在即時性監管方面的致命缺陷。
微樂播在收取流量費、技術服務費的同時,卻以"無權扣除商家貨款"為由拒絕先行賠付。這種利益攫取與責任推諉的完美平衡,揭示出平臺經濟的畸形生態:用技術創新突破監管邊界,用格式條款筑起免責高墻,最終將用戶權益壓縮成可計算的經營成本。
當義烏市場監管部門坦言“手段類似詐騙卻無法監管”時,暴露出傳統屬地管轄原則在應對網絡犯罪時的力不從心。應當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直播備案系統,要求私域直播留存完整數據記錄,使虛擬空間的交易行為可追溯、可審計。
在這場針對老年人的數字化圍獵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某個平臺的失責,更是整個社會防護體系的漏洞,當“雷總”們在私域直播間高喊“爸媽”時,那些被數字時代拋棄的老人們,正在用布滿皺紋的手點擊支付密碼,為虛假的親情表演買單。治理私域直播亂象,不僅需要技術手段的升級、法律制度的完善,更需要重建科技向善的價值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