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瓶藥需要配兩桶多一點的水,能打10畝地。”正值小麥揚花時節,5月13日,記者來到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垛石街道劉營村的麥田時,劉善亮正在進行小麥的“一噴三防”。
初夏的風吹起他右臂空空的袖子,劉善亮用左手現場指導,時不時地幫助工人們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這是甲硫氟環唑,是一種殺菌藥。”劉善亮介紹說,現在是小麥揚花后期,很容易發生白粉病,這種藥可以有效預防。
“大家都后退,遠一點。”而后,工作人員操作著遙控,無人機“嗡鳴”一聲旋轉著起飛,飛向大片麥田,在麥田上方來回有規律地噴灑農藥。
劉善亮(右二)幫助工人們在田間配藥。人民網記者 宋翠攝
“現在都是科學種田了。”劉善亮皮膚透著小麥色,爽朗地笑著。他只有一只手臂,10年前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右臂。
“那時,感覺天都塌了。”劉善亮覺得自己成了廢人,曾迷茫徘徊過,但是倔強的他沒有就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他克服各種困難,經過長時間地鍛煉,能用左手靈活地拿東西、吃飯、看書、刷視頻等。
后來,劉善亮決定在家好好侍弄莊稼,并買了相關的書籍,晚上看書學習種田技術;抓住一切機會,去外地參觀學習,汲取營養。慢慢地,他成了村民眼中的“土專家”,誰家小麥得了病該如何“醫治”,誰家莊稼長得不好如何“對癥下藥”……村民們都會來找劉善亮,請他為莊稼“治病”。
2022年春天,村里進行土地流轉集中種植,劉善亮積極報了名。
“劉善亮有責任心、有技術,在群眾中有威望,我認為他能把事情做好。”于是,劉營村黨支部書記劉玉文力排眾議,選用了他。
劉善亮共流轉了村里671畝地, 成立了“濟南市濟陽區利營糧蔬種植家庭農場”(以下簡稱家庭農場),投資購進了扶壟機、壓地機、播種機等。
無人機在麥地上有規律地盤旋噴藥。人民網記者 宋翠攝
“2022年夏天,我的小麥收獲了,但是沒有喜悅,因為畝產才1000斤左右。”劉善亮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去外地學習“取經”,看書尋找“答案”,請專家傳經授寶;他還進了兩個專家群——作物高產群和重點新型經營主體群,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在群里虛心請教。
漸漸的,劉善亮摸到了種田的門道。一是要選用優良小麥品種;二是要精細化管理,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哪個節點澆水、澆多少水、用什么方式澆水?哪個節點打藥、打什么藥、打多少藥?都要按實際要求認真做,來不得半點馬虎。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4年夏季麥收,劉善亮家庭農場的小麥平均畝產1300斤,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今年的小麥澆水就澆到了節點上,麥穗粒大飽滿。”劉善亮喜滋滋地說,這是他5月11號去江蘇學習的經驗,種田管理還要更加精細化。
劉善亮和村黨支部書記劉玉文探討種田技術。受訪者供圖
劉善亮有個習慣,每天都要去地里查看一番,預防莊稼生病。雖然他失去了最方便干活的右臂,但是他靠著左臂撐起了整個家。這份事業讓他頗有成就感,也收獲了尊重。
“近年來,我們支持有能力的殘疾人積極創業,從各方面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垛石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張文軍表示,街道對殘疾人創業有一定的經濟補貼,提高他們創業的積極性;對殘疾人有各類免費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對殘疾人優先推廣水肥一體化、一噴三防等扶持政策,解決他們的創業各類難題。
“一上午,飛機就能把(家庭農場的)小麥飛完,以前用人工打藥的話,好幾個人一周才能完成。”劉善亮說,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科學種田省事省力還豐產,他準備收割完這茬小麥后,給土地裝上“水肥一體化”設備,他的榜樣目標是噸半糧。
如今,劉善亮是村里的種糧大戶,實現了機械化智能管理,走上了科學種田的新路子,書寫了“身殘志堅”的奮斗之歌。
“我熱愛家鄉這片土地,它給了我前行的力量。”劉善亮說,對未來,他充滿了信心。
你有什么想說的?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分享
▌圖文整理:小編萱萱
▌爆料|求助|廣告|合作|投稿|微信:weijiyang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