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啡哥預測票房又要被打臉了。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預測《風林火山》票房將會劍指25億,可從戛納首波口碑反饋來看,可能最終票房不會超過2個億。
正所謂去的時候興高采烈,可看完電影,大家又都在郁悶:麥浚龍你這到底拍了個啥玩意兒啊?
從現場觀眾熙攘的鼓掌聲中,不難看出三位主創的心思,用影迷的話來調侃,那就是高圓圓尷尬,梁家輝遭遇2連罵,古天樂一臉茫然,別拍我!
一、《風林火山》戛納首波口碑出爐。
戛納電影節,全球電影人的盛宴,每年這個時候,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里。
2025年,共有兩部華語電影入圍,一部是畢贛導演,易烊千璽和舒淇主演的《狂野時代》,入圍了主競賽單元,要沖擊金棕櫚獎。
另外一部便是麥浚龍執導,金城武、梁家輝、劉青云、古天樂、高圓圓等人主演的《風林火山》,入圍了戛納午夜首映單元。
單從這陣容來說,可算得上港片迷的夢幻組合,尤其能在大銀幕看到息影8年的金城武,真叫人期待滿滿,再加上高圓圓,這位內地女神加盟,影片又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首映前,紅毯上的星光,簡直閃瞎眼。
梁家輝一身西裝,氣場全開;古天樂低調卻不失風度;高圓圓一襲長裙,優雅迷人;導演麥浚龍更是意氣風發,仿佛已經預見到影片大獲成功的場景。
媒體的閃光燈此起彼伏,粉絲的尖叫聲不絕于耳,一切都預示著這將是一場視覺與情感的盛宴。
然而,期待越大,失望就越大。這部《風林火山》,就像是一場華麗的煙火,絢爛卻短暫,留下的只有無盡的困惑和尷尬。
影片放映結束后,掌聲稀稀拉拉,觀眾們的表情各異:
有的人皺著眉頭,仿佛在努力回憶自己剛才看了什么;
有的人直接打起了瞌睡,靠在椅背上,嘴角還掛著口水;
還有的人,則是一臉茫然,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疑惑。
首波口碑出爐,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睡倒一大片。說是評論“兩極分化”,但負面的聲音顯然占了上風。
英國電影雜志《Screen Daily》直言不諱:“缺乏情感與敘事連接,觀眾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才能搞清楚角色關系,或是他們為什么出現在故事中,及在故事消失。這意味了很難融入這絕美的香港,導致全明星的演員表演不那么重要。”
最后更指出,這部電影更適合的展現形式應該是劇集,而非電影。
國內的豆瓣網上,已出現了160多條關于本片的評論,其中打了一顆星到兩顆星的觀眾占比相當大,部分差評觀眾認為本片讓人看不懂,造作,讓人昏昏欲睡。
但也有不少觀眾贊賞這部電影風格獨特,頗具野心。
啡哥摘錄一些短評,供大家參考:
短評一:
對不起麥浚龍,午夜場實在太困了,好幾次都睡著了,然后被突然的槍聲驚醒。畫面的精心設計掩蓋不住劇情的羸弱,但高圓圓真人真的太美了。
短評二:
無從得知電影最初的樣貌,但就現在的版本放大了《僵尸》中對造型、升格鏡頭和視覺特效的過度依賴。
重頭戲的空間調度和剪輯混亂不堪,所有室內置景全是網紅工業風,如同下雪的香港成為統一的背景板,站在其中的主角們隨時都像在凹造型拍時尚大片。
失望之余也很可惜這個卡司和這么龐大的制作,導演和團隊一起耗了那么多年,最終結果卻是這樣(無論是誰造成的)。
短評三:
睡也睡不好,看也看不下去,太痛苦了,電影中每個人都在裝什么?各種細節感受到麥浚龍真的很自戀,國內能別上嗎?這樣還能繼續成為影迷嘴里的傳奇。
諸如此類的差評,還挺多的,《風林山火》首映口碑崩成這樣,還是很少見的。這可能比去年陳可辛《醬園弄》的戛納口碑還要差。
一旦口碑崩盤,票房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二、調侃主創。
《風林山火》首映后,主創三人的微表情被攝像機捕捉到了。
第一位是高圓圓。
對于這位女演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的美貌和演技,一直備受認可,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她的孩子還未出生,首映女兒都讀小學了。
這次,在《風林山火》中的戲份少得可憐。整個電影里,她的鏡頭加起來不超過10分鐘。這對于一位主演來說,簡直就是“花瓶”。
首映結束后,高圓圓的臉上寫滿了尷尬。
有人調侃她內心OS:“導演,tell me why,搞了這么久,老娘戲份就這點點,但愿我沒演過,你咋還叫我來戛納,這并不是戛納,這是尷尬好吧!”
這話雖然是玩笑,但也道出了高圓圓的無奈。
其實,高圓圓在片中飾演的是一位心理醫生,本來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但不知為何,導演在剪輯時,大幅削減了她的戲份。
這讓高圓圓在紅毯上,雖然光彩照人,但內心卻五味雜陳。畢竟,作為主演,在正片里卻成了“打醬油”的角色,這換誰都尷尬啊。
第二位是梁家輝。
妥妥的老戲骨,演技毋庸置疑。可是,光2025年,他的兩部作品遭遇口碑滑鐵盧。
先是《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因為劇情改編和角色塑造,遭到了原著粉的狂轟濫炸;現在,《風林火山》又因為“看不懂”而被罵,梁家輝遭遇“2連罵”,苦不堪言。
在首映后,梁家輝的臉色并不好看。
有人調侃他:“完了完了,射雕后又要被罵了,我這么大年紀,拍了一輩子電影,2025年被兩連罵,真得找個地縫鉆進去,雖然我演的很好……”
這話雖然是自嘲,但也透露出梁家輝內心的無奈。
其實,梁家輝在片中的表演,依然是可圈可點。他飾演的是一位為警隊服務的心理專家,角色復雜而深刻。
然而,由于影片整體的敘事混亂,導致他的表演也顯得有些無力回天。這對于一位老戲骨來說,無疑是一種“屈辱”。
第三位是古天樂。
這位香港影壇的“勞模”,每年都有多部作品上映。
可是,《風林火山》首映結束后,當掌聲響起時,古天樂的臉上卻沒有絲毫的喜悅,反而是一臉的困惑。
有人調侃他:“他們為什么鼓掌,這很好嗎?你們能看得懂嗎?不對,我在這干什么,別拍我了。”
這話道出了古天樂內心的不解。
其實,古天樂在片中的戲份并不少,但由于影片的敘事方式過于藝術化,導致他的角色也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這讓他在面對掌聲時,感到了一種深深的困惑。
這次,主演金城武逃過一劫,《風林火山》入圍戛納之后,導演麥浚龍聯系金城武,他的經紀人以檔期安排沖突為由推脫了。
他都已經息影8年了,哪來的檔期沖突?明明在日本種菜、旅游就是不來,有人調侃金城武:“別說我主演了,繼續隱身。”
三、《風林火山》為啥口碑崩盤?
導演麥浚龍,曾經以《僵尸》一片成名,收獲了出色的口碑。
但到了《風林火山》,他的野心卻顯得有些失控,他想要的不只是一部警匪片,而是一部“人性史詩”,結果卻拍成了一部讓人看不懂的視覺實驗。
這種風格獨特的嘗試,卻并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相反,觀眾們覺得影片故弄玄虛,敘事混亂,角色關系不清,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啡哥并沒有去戛納觀影此片,從豆瓣短評得知,麥浚龍應該是犯了兩個錯誤,讓《風林火山》直接淪為極具風格化的“作者電影”。
其一、犯了翁子光《風再起時》的錯誤。
麥浚龍的問題在于,他試圖用文藝片的手法去包裝商業類型片,最終兩頭不討好。
敘事上,多線并進、頻繁閃回、角色動機模糊,普通觀眾看得云里霧里;視覺上,雖然銅鑼灣雪景、青灰色調極具風格化,但過度追求形式感,反而讓故事本身變得支離破碎。
最致命的是,剪輯的災難性處理。原版據說長達7小時,最終被壓縮到132分鐘,導致關鍵情節缺失,角色塑造單薄。
高圓圓戲份被刪、梁家輝的角色淪為背景板、古天樂的殺手線虎頭蛇尾,演員的付出全被剪輯拖累。
這種“文藝病”并非孤例。
此前翁子光的《風再起時》同樣陷入類似困境。郭富城和梁朝偉的演技無可挑剔,但影片過于沉溺于歷史氛圍和文藝表達,節奏緩慢,商業元素薄弱。
當時我是這樣評價《風再起時》:
王家衛風格加上香港編年史,從40年代跨越到90年代,全片無勁爆點,索然無味,劇情平淡無奇,完全文藝風格,不知道為啥拍了一部大眾欣賞不來的電影。
最終只收獲4904萬票房,以及豆瓣6.1分口碑,《風林火山》大概率是一部二號《風再起時》。
其二、和邱禮濤背道而馳。
邱禮濤的電影雖然沒啥深度,但是觀感上,確實照顧了普通觀眾,他深諳商業片的生存法則:節奏快、沖突強、情緒到位。
《拆彈專家2》里,開場10分鐘就炸機場;《掃毒3》哪怕劇情再扯,槍戰和爆破戲也絕不含糊。觀眾或許記不住故事細節,但至少能記住幾場酣暢淋漓的動作戲。
再看看麥浚龍,他追求的是“高級感”,卻忽略了類型片的基本邏輯。
《風林火山》里,雪景、慢鏡頭、意識流對白堆砌成山,但觀眾最想看的警匪對決、角色交鋒卻被稀釋得七零八落。
邱禮濤是讓觀眾爽,麥浚龍是讓觀眾猜,猜劇情、猜隱喻、甚至猜自己到底看了個啥。
更關鍵的是,邱禮濤懂得做減法,故事主線清晰,角色動機明確,哪怕拍得再爆米花,至少能讓觀眾輕松跟上節奏。
可這個麥浚龍卻沉迷于做加法,把哲學思考、社會隱喻、美學實驗全塞進一部電影,最終變成一鍋夾生飯。
說白了,邱禮濤是個普通廚師,知道觀眾愛吃什么就做什么;麥浚龍是藝術家,只想做自己覺得高級的菜,不管別人咽不咽得下去。
《風林火山》的口碑崩盤,或許在美學上有突破,但作為一部商業片,它無疑是失敗的。
四、結語。
《風林火山》大家謹慎期待,如果暑期上映,票房也不會好到哪去,可能喜歡的觀眾會極致喜歡,不愛看的觀眾,送給他電影票,也懶得去。
本質上是一場理想主義與商業現實的慘烈對撞。麥浚龍想用膠片雕刻人性史詩,資本卻只要“能過審的2小時警匪片”;演員們賭上職業生涯,換來的卻是支離破碎的成片。
這不是電影,是行為藝術——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對于《風林火山》戛納口碑,大家有話說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