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就關稅問題達成共識之后,特朗普為了挽回顏面,做了哪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對外釋放出什么樣的信號呢?
上周末,中美在瑞士日內瓦進行的會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會談中雙方達成的重要共識也超出了外界的預期。在中美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雙方約定共同大幅降低關稅。這讓外界看到了中美關系緩和的希望,不過,就在中美降低關稅的時候,美國對華做出的三件事,又給外界輿論的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第一件事,就是特朗普對華發出威脅。在中美聯合聲明中,雙方大幅降低關稅,有一個期限,就是90天。于是,特朗普公開對外表示,如果中美在90天內不能達成協議的話,美國將提高目前對華的30%關稅。
特朗普的表態,其實就是在給自己強行找面子。從中美關稅戰爆發以來,美國是挑事的一方,中國是反制的一方。當美國想要通過不斷加征關稅的手段逼迫中國妥協的時候,中國采取的措施打得美國連連叫疼。從對美加征關稅,到減少從美國進口產品,重構供應鏈,再到加強關鍵物項出口管制措施,中國這一套組合拳讓美國真正領略到了什么叫“中國力量”。在美國經濟因為中國的反制措施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美國開始對華釋放談判信號。面對美方的表態,中方從剛開始的已讀不回,到“正在評估”,再到同意會談,這樣的反應讓中方贏得了對美談判的主動權。而中美最終的談判結果也說明了,一向傲慢的特朗普終于妥協了,他不得不通過降低關稅的方式來讓中國在降稅的同時,取消其他非關稅反制措施。
可以說,從剛開始到現在,特朗普不僅失了面子,同樣也失了“里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特朗普再為自己強行找回一些顏面的話,恐怕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反轉最快的總統。從這個層面來看,特朗普言論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除此之外,中美雖然在關稅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在芬太尼問題上又談崩了。這說明了什么呢?大家也都知道,在美國,“對華強硬”是政治正確,中美聯合聲明不出意外的話,會受到特朗普的政治對手,也就是民主黨的聲討。所以,特朗普的言論以及芬太尼問題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他想要摘掉“對華軟弱”的帽子。
第二件事,就是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向華為昇騰芯片下了“追殺令”。在拜登時期,美國對中國發起了“科技戰”,想要通過“小院高墻”的政策來封鎖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不過,雖然美國對華收緊了相關“卡脖子”技術。但中國并沒有因此停止進步,反而憑借自身努力,不斷突破了美國在科技層面的包圍圈。當美國意識到無法阻止中國科技進步的時候,只能故技重施,繼續向中國高科技企業下手了。不過,美國這樣的做法,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中國自身就是芯片消費大國,尤其是在AI技術迅速發展之后,對芯片的需求有增無減。
第三件事,就是在哥倫比亞總統訪華之后,美國不準國際貸款機構向在哥倫比亞境內的中國企業發放貸款。前兩天,哥倫比亞總統訪華,在參加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的時候,簽署了關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規劃。除此之外,巴西總統盧拉在訪華時候還同中國發布了“中巴聯合聲明”,這讓美國感受到了危機。所以,美國不準向哥倫比亞境內中資提供貸款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告誡哥倫比亞,要同中方保持距離。如果哥倫比亞還是堅持同中國合作的話,未來不排除美國會像對待巴拿馬一樣,向哥倫比亞下手。
而且,美國的做法不只是針對哥倫比亞,也是給巴西這些同中國合作的美洲國家看的。作為美國的“后花園”,特朗普是不允許他們同中國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的。
三件事情,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中美關系雖然達成了共識,雙方之間的博弈仍然在繼續。美國對華立場并沒有發生改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這個時候也趁勢出手,想要聯合美國將中國擠出英國供應鏈。只是,美國都沒辦法做到的事情,英國就能做到嗎?這里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而且,美國對華強硬派政客魯比奧對華稱呼已經從“敵人”變成了“挑戰”,這釋放出來的信號,英國也應該看明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