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1797)
——首次圍剿:大革命觸發的全面戰爭
英法七年戰爭后,法國失去歐洲大陸霸主地位,“已經降低到了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的地位”,外交上不得不靠奧地利和土耳其的支持過日子。再加上幾乎所有殖民地都被英國奪走,法國失去了滾滾財源,內政上也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于是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
巴黎市民攻下王宮
歐洲列強起初對此態度較為溫和,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不斷深入,尤其是1789年《人權宣言》的通過,歐洲專制君主們看不下去了。本來大家都有著君權神授、王朝合法、互不毀滅的默契,但法國頒布的一系列推翻封建專制、限制王權的立法打破了這種默契。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的君主們無法容忍這種吃完飯掀桌的行為,在英國的挑撥撮合下,1792年開始了對法國的武裝干涉。
處死路易十六
處在大革命中的法國相當于加了一層buff,很快重創了普奧聯軍。這一軍事勝利又一次激勵了法國人民,于是決定先殺個國王助助興,1793年將法王路易十六送上了他自己設計的斷頭臺,路易十六也沒反對,只是忽然覺得摸不著頭腦。與此同時,法國向英國與荷蘭宣戰,很快啊,啪的一下,英荷普奧組建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初期,法國接連敗退,法軍統帥甚至都投降了奧地利(經典的法國傳統)。
為緩解內外危機,雅各賓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徹底打垮了國內外敵人。沒過多久,法國人民又對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極其不滿,1794年,熱月政變推翻雅各賓派專政,大資產階級統治的督政府上臺,法國轉守為攻,拿破侖也在意大利戰場嶄露頭角。1797年,《坎波-福米奧和約》迫使奧地利割讓意大利北部,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法國革命軍以“全民動員”打破舊式王朝戰爭規則,證明民族主義+軍事改革=降維打擊。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2)
——拿破侖的崛起:從遠征埃及到兵臨維也納
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后,拿破侖占領埃及,進軍敘利亞,力圖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歐洲列強。法國繞著圈把歐洲列強都得罪了的后果可想而知:一直視法國為競爭對手的英國,本能地反感法國大革命的俄國,不甘心失敗而又篤信天主教的奧地利,同樣信奉天主教且對法國恨得牙癢癢的西班牙(從1618年開始就被法國針對),其附屬領土被人侵的土耳其等聯合起來在1798年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
督政府不出意料地幾乎被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成為第一共和國執政,那個讓整個歐洲都顫抖的法國男人由此登上政治舞臺。拿破侖以軍事實力為后盾發動了一系列外交攻勢:利用矛盾孤立英國、打擊奧地利、離間俄國、中立普魯士。1800年拿破侖率軍經過阿爾卑斯山突降意大利北部,擊敗奧軍,向維也納進軍,奧地利被迫割讓大片土地并且退出反法聯盟。1802年,英法簽訂《亞眠和約》,標志著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侖證明,一個集權的軍事天才+高效行政體系,可以碾壓松散的舊歐洲聯盟。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
——拿破侖加冕:帝國的建立與再戰奧地利
拿破侖加冕典禮
早在1804年,拿破侖就已經加冕稱帝,法國又一次迎來了皇帝。拿破侖的策略是,用漢諾威誘惑普魯士使其保持中立,再對反法同盟各個擊破。1805年,法軍又一次兵臨維也納(法軍日常打卡維也納),奧地利被迫求和,與法國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向法國割地賠款,承認法國對意大利的占領,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侖在擊潰第三次反法聯盟后,為了鞏固已取得的成果,1806年將他所控制的16個德意志邦組成萊茵聯盟,這一舉動嚴重傷害了同為德意志國家的普魯士的自尊。拿破侖之前答應將把漢諾威送給普魯士,但又暗示如果英國在英法談判中讓步,就把漢諾威歸還給英國,這種“一魚兩吃”的行為讓普魯士直呼上當。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普魯士的恥辱:《提爾西特和約》與法國霸權
先是被踐踏自尊,再是被騙,普魯士感到極為憤怒,開始尋求英俄支持。1806年9月,英、俄、普、瑞、西、薩克森組成第四次反法聯盟,屢受打擊的奧地利財政極為困難,又對之前頻繁來維也納打卡的法軍心有余悸,就沒有參加第四次反法聯盟。
1807年法國接連大敗普軍和俄軍后,與普魯士、俄國分別簽訂《提爾西特和約》。盡管普魯士苦苦哀求,但依舊喪失了一半的領土和人口,并且只能保有4萬軍隊以及賠款一億法郎。此時法國的霸權終于達到頂峰,法國在歐洲的對手只剩英國。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再敗奧地利:最后的勝利與隱患
拿破侖認為自己的大陸封鎖體系還是有缺陷,西班牙、葡萄牙仍然不在法國控制下,且西葡兩國同英國紡織業有著密切關系。拿破侖以分割葡萄牙為誘餌,假道西班牙突襲里斯本,并于11月29日占領了它。之后拿破侖馬上變臉,大軍壓進西班牙,馬德里被迫屈服,拿破侖對葡萄牙、西班牙的不擇手段,連他自己都承認:"我承認,下手干西班牙這件事很不好,那樣缺德,實在太明顯了;那樣不講道義,實在太厚顏無恥了。
盡管如此,西班牙的頑強抵抗仍然震動了整個歐洲,受到西班牙戰爭的鼓舞,英國開始組織第五次反法聯盟。奧地利自1805年戰爭失敗后一直銳意改革,認為自己又行了,也加入反法同盟。1809年,屢次被法國暴打且不長記性的奧地利又失敗了,被迫求和,簽訂《維也納條約》,還將奧地利公主嫁給拿破侖以示法奧“友好”,第五次反法同盟瓦解。
拿破侖帝國勢力范圍
此時,歐洲大陸的一半在拿破侖和拿破侖兄弟的直接統治下,而另外一半不是法國的附庸就是法國的盟友,然而盛極一時的外表之下已經危機重重:拿破侖的軍事勝利無法掩蓋統治的脆弱,民族主義在德意志、西班牙等地發酵。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從莫斯科到巴黎:拿破侖帝國的崩潰之路
1810年,俄國不再遵守大陸封鎖政策,俄法關系惡化。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慘敗,60萬大軍僅剩3萬。秉持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英國1813年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赫然在列,堪稱反法的全明星陣容。
在萊比錫戰役中,拿破侖戰敗,萊茵同盟瓦解。1814年,聯軍攻入巴黎,拿破侖退位,波旁王朝復辟。同年,維也納會議召開,會議由英普奧俄四大強國主持,西葡瑞等二流戰勝國遭到排斥。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百日王朝的終結:滑鐵盧戰役的慘敗
當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做“口腔體操”,為分贓不均而爭吵不休之際,拿破侖趁機返回法國,發動“百日政變”,重新占領巴黎,宣告恢復帝國。當時巴黎的報社是這樣報道的:尊敬的拿破侖陛下又回到了他忠誠的巴黎。患有“法國恐懼癥”的列強匆忙組織起七次反法同盟,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參戰。反法同盟集結了100萬兵力,雙方在滑鐵盧大戰,拿破侖戰敗。
滑鐵盧戰役
拿破侖一生共指揮約60場重大戰役,總勝率(不含平局)為83%,1800-1809年這段這段時期的勝率更是來到了恐怖的94%。但戰爭的勝利難以彌補外交上的失敗,拿破侖始終未能建立穩定的同盟體系,使得反法同盟產生了七次之多。英國主導下的反法同盟可以輸好多次,而拿破侖帝國不行,容錯率太低了。
拿破侖的失敗印證了國際關系的基本規律:單極霸權必然引發體系性反抗;沒有互惠的強權、沒有誠信的條約、沒有彈性的戰略,終將招致全方位的制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