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日本拿到冠軍,比為中國拿到冠軍更讓我興奮,我太愛現在的‘祖國’日本了。”
賽后面對采訪,何智麗激動地表達著自己的情緒。
言語之間仿佛是故意刺激國兵和國人觀眾,以此來宣泄自己多年的不滿。
何智麗的這種極端行為,無疑是與體育精神和家國情懷相背離。
到底是出于何種原因,讓何智麗如此痛恨“中國”。
視日本為“歸宿”的她,現在又淪落到怎樣的下場?
1、大喊“呦西”的“中國人”
1994年,日本廣島舉行第十二屆亞運會。
而她的對手,則是來自日本的小山智麗。
在日本這個地方比賽,恰好對手也是日本選手。
此刻,無論是觀眾,還是鄧亞萍本人,贏球的欲望都到達了頂峰。
但小山智麗的實力卻不容小覷。
她一路過關斬將,一天時間內接連戰勝陳靜、喬紅。
這樣的結果也出乎鄧亞萍意料,此前她一直認為會和陳靜會師,并未過多留意小山智麗。
比賽開始后,鄧亞萍便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想要盡快解決對手。
面對進攻,小山智麗則是沉著冷靜,游刃有余。
眼看對手如此難纏,鄧亞萍一時間慌了神。
她愈發急躁,想要找到突破口,卻反被小山智麗抓住破綻,不斷得分。
此時,場上的雙方攻守易型。
鄧亞萍的氣場不斷減弱,而小山智麗卻是越打越“興奮”。
不僅如此,小山智麗每次得分后,都會朝身后的國人大喊“呦西”。
面對狀態更勝一籌的小山智麗,鄧亞萍最終敗下陣來。
比賽的結果讓人難以接受,而那一聲聲充滿日本特色的呼喊聲,更是激怒了國人的情緒。
賽后面對采訪,小山智麗用流利的中文表達出自己的高興和對日本的“熱愛”。
人們這才發覺,原來所謂的“小山智麗”就是之前國家隊的何智麗。
她在廣島亞運會的這一驚人之舉,也讓人們重新審視起她的乒乓生涯。
2、天賦異稟的“女乒之光”
乒乓界中,眾多運動員憑借高超技藝和頑強毅力創造傳奇,何智麗也不例外。
何智麗1964年出生于上海,她自幼接觸乒乓球,展現出非凡的天賦。
四歲那年,在親戚的建議下,何智麗正式踏上自己的乒乓球之路。
小學時,何智麗就讀于被譽為上海“乒乓搖籃”的巨鹿路第一小學。
在恩師柯元忻的教導下,何智麗的實力突飛猛進,被上海市專業隊選中。
17歲那年,她憑借出色的表現,入選中國國家隊,開啟了自己在國際賽場上的征程。
早期的何智麗,為中國乒乓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她在各種國際賽事上力壓群芳,彰顯了自己不俗的實力。
這樣的表現也讓國人對其寄予厚望,希望她能繼續在賽場上為國爭光。
然而,此時的何智麗卻陷入了苦惱。
她發現,在國乒隊里打球,并不是僅僅是“要贏”這么簡單。
3、國乒隊的“讓球風波”
據我國著名的女乒元老孫梅英所說,當時的國乒隊內存在著一個心照不宣的規則。
1983年,中國乒乓隊曾討論了是否在國際賽場上“讓球”。
原則上是堅決抵制,但某些“特殊情況”可以例外。
在乒乓球比賽中,會有四名選手進入半決賽,兩兩對決。
如果四人均為中國選手,則不需要考慮是否“讓球”,全力以赴即可。
但如果有一人為外國人,教練組就要做最壞的打算,即外國選手晉級決賽。
此時在另一組對決里,兩位中國選手誰更有把握戰勝外國選手,誰就會獲得 “讓球” 機會,從而晉級。
時間來到1987年的印度新德里第39屆世乒賽。
當時女單半決賽為管建華對陣何智麗,戴麗麗對陣梁英子。
為了應對可能突圍的梁英子,教練組在人選上陷入了爭議。
在上一輪的比賽中,何智麗在對陣陳靜時第一局落敗。
之后是因為教練讓陳靜“讓球”,她才選擇輸給何智麗。
反觀當時的管建華,無論是技術還是心態,都更加成熟。
最終少數服從多數,教練組決定讓管建華晉級。
被通知“讓球”的何智麗嘴上雖然答應,但卻在比賽中使出全力。
國乒領導見狀才意識到自己被騙,李富榮更是在場邊沖著何智麗發火。
最終,何智麗頂住壓力戰勝管建華,并在決賽擊敗梁英子。
賽后,本以為能得到認可的何智麗,等來的卻是國乒對內要求她寫“書面檢討”。
關于此次事件,前中國乒乓球協會主席蔡振華是這樣評價的:
“國際賽場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何智麗對教練組的要求有異議,完全可以直接提出來。但她卻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僅欺騙了我們所有人,還反過來‘喊冤’。”
拒絕讓球事件發生后,何智麗雖然保住了金牌,但卻失去了來自團隊和國家的信任。
1988年漢城奧運會臨近,何智麗失去參加奧運會的資格。
現實的打擊讓何智麗心灰意冷,被憤怒沖昏頭腦的她遠走他鄉,開啟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4、遠赴日本,抱憾終生
1989年,何智麗與日本工程師小山英之結婚。
在日生活期間,她對中國越發痛恨,三年后,她選擇加入日本國籍。
這一決定,讓她永遠站在了中國的對立面。
她在廣島亞運會上的所作所為,更是將自己的后路切斷。
很快,何智麗便遭到了“報應”。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何智麗獲得參賽資格,代表日本出戰。
此時的她終于站在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國際賽場上,心中滿是激動。
諷刺的是,她在女單四分之一遭遇喬紅,直接0比3出局,無緣四強。
同年新加坡亞錦賽,她率領的日本隊在女團半決賽又輸給中國隊。
1997年,何智麗發現丈夫小山英之有外遇,兩人感情破裂。
事業和愛情的雙重打擊讓何智麗難以招架。
舉目無親的她連一個可以哭訴的對象都沒有。
她拼盡全力為日本斬獲多項榮譽,卻始終未能真正扎根日本社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何智麗萌生了想要回到上海安度晚年的想法。
可惜的是,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她的所作所為。
此時的何智麗,早已是無家可歸的人。
何智麗的經歷,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更是體育界乃至社會的一個警示。
在全球化浪潮下,人們面臨著諸多選擇。
但無論何時,體育精神中的愛國情懷和誠信原則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它不應僅僅是運動員的行為準則,更應成為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利益與誘惑時堅守的價值坐標。
我們要時刻銘記國家培育之恩,守護民族情感。
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不忘維護國家尊嚴與榮譽 。
部分參考文獻:
央視網|《何智麗炮轟葉永烈,這樣嫁禍于我不公平》
中國青年報|《何智麗不是落水狗》
北方網|《小山智麗再擇偶首選上海人,往事不要再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