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抱緊兒時的毛毯才有睡意,摟著童年的玩偶方能入眠……如今,不少“睡眠困難戶”被阿貝貝支配了。小孩如此,成年人也是,睡覺時手里攥著點啥才踏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寄托安眠的小物件阿貝貝。
阿貝貝,乍聽讓人一頭霧水,其實開始源于一個小朋友在視頻里稱呼自己的安撫巾為“阿貝貝”。有人打趣,阿貝貝是原始血脈的呼喚,猿猴就喜歡抱著樹干睡覺,從穩定與平衡中獲得安全感。如今,阿貝貝包含卻不限于毛毯、玩具、衣服等柔軟物品,成為睡眠“搭子”,這種親密接觸能消除緊張情緒,被心理學家稱為“過渡性客體”。
小孩子的安撫巾,為啥能支配成年人?無它,年紀越大,覺越少,“幼稚”背后藏著睡眠剛需。畢竟,每個人都曾是個孩子,只不過慢慢長大后,多數人已然忘卻,一些人的肌肉記憶卻在經年累月中默默強化。常言道,“先睡心,后睡眼”。研究顯示,那些在睡眼惺忪中反復摩挲的毛絨玩具,能讓壓力荷爾蒙水平明顯降低,如同一劑“精神布洛芬”,讓飽受失眠困擾的成年人心靜則眠。“不如睡鄉去,萬事風馬牛”,與其在漫漫長夜中輾轉反側,不如咋能睡得著咋來,阿貝貝由此衍生出個性化的多樣形態。
諸多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都有別具一格的阿貝貝。書法家米芾曾抱著硯臺入睡;實業家稻盛和夫一度“抱著自己制造的產品睡覺”……品咂歷史冷知識,字里行間含情脈脈、深情款款。這些真摯細膩的情感,雖以物的執念呈現,內里卻飽含了對人生志業的孜孜以求。超越物品的實用價值,阿貝貝成了具象化的情感載體。雖有人將其與戀物癖劃等號,且不說兩者能否一概而論,單就“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的古語,也大可不必將阿貝貝歸為異類。
圖片來源:vista看天下微信公眾號
阿貝貝情節,折射了人心底最柔軟的角落,也能澎湃出硬核力量。縱觀崇尚拼搏的體壇,不少運動健將都曾把朝夕相處的“球伴”視作助眠阿貝貝:梅西小時候“多次抱著足球入睡”;科比兒時也抱籃球睡覺,直言“姐妹們會抱著洋娃娃睡覺”,他則迷戀籃球那“特別的皮革味道”。有趣的是,阿貝貝情節還出現了“人傳人”。鄧亞萍睡覺的時候愛抱著拍子,而以鄧亞萍為榜樣的王曼昱,童年也曾抱著父母送她的第一塊乒乓球拍睡覺不肯撒手。兩代國乒運動員的共同志趣,讓我們看到了阿貝貝情節的剛柔并濟。
人有戀物之情,物有催眠之效,更具“洪荒之力”。奪冠領獎的高光時刻,傅園慧經常斜挎一條紅繩子上臺領獎,這是被她稱作“摸摸”的阿貝貝,睡覺時帶“摸摸”入眠,外出時帶“摸摸”作伴,緊張時便摸一摸,“如果不摸,手就沒有地方放”,傅園慧坦言,“我在摸它的時候,就像小時候在媽媽懷里,有種回歸原始的放松”。人人皆知“洪荒少女”的松弛感,欣賞她在奧運舞臺上展現的個性與自信。或許,成功的若干因素中,也有這條情緒價值拉滿的阿貝貝紅繩的牽引,讓幼時罹患哮喘的傅園慧,一路劈波斬浪、泳動青春。
盤點知名人物鮮為人知的阿貝貝,我們不難發現:成熟的人更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脆弱恰是堅強之始。夜深人靜時,依偎著阿貝貝抹眼淚,不必顧慮被人嫌棄矯情;工作生活壓力撲面而來時,對著阿貝貝喃喃自語,不會被評價“想太多”。一只玩偶秒解壓,收拾好情緒再出發,在自愈中尋求自洽,讓更多人解鎖了一種高級的情緒管理策略。這既是都市人對抗焦慮的精神錨點,也重構著成年人情感表達新的范式。從過去不輕易啟齒的私密慰藉,到如今社交媒體上的大熱話題,阿貝貝引發廣泛討論的本身,也是社會包容度的真實體現。
這正是:
長夜覓睡方,寄情阿貝貝。
物我兩相忘,酣然到天明。
愿睡聊也可以成為你的精神阿貝貝,大家晚安!
(文|戴林峰)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