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布朗彈道”,為何成為世界反導難題?比錢學森彈道還恐怖?
程程看世界
印度“布朗彈道”:反導難題背后的“不靠譜”傳奇
在導彈技術領域,中國的錢學森彈道和印度的“布朗彈道”都備受關注,但二者有著天壤之別。
錢學森彈道,堪稱導彈技術的一大杰作。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提出設想,若能發明出運動軌跡無規律的彈道,將使導彈難以被攔截。數十年后,這一設想得以實現。錢學森彈道將傳統彈道與飛航導彈軌跡融合,兼具靈活性與準確性,被稱為多端式跳躍彈道。
導彈發射后,除發射點和落地點確定外,在飛行過程中會不斷自行改變方向、高度等參數,如在大氣層“打水漂”一般,讓對手無法預判軌跡。2019年建國70年閱兵儀式上,搭載錢學森彈道的東風導彈驚艷亮相,最大飛行速度達10馬赫,變軌靈活,國內外專家都認為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能攔截。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的“布朗彈道”。此名源于蘇格蘭植物學家布朗發現的布朗運動,即水中花粉等小顆粒的不規則曲線運動。
印度的“布朗彈道”導彈發射后,飛行軌跡毫無規律可言,和布朗運動如出一轍。更可怕的是,連導彈的落地打擊點也無法確定,就連印度自己都不清楚導彈會飛向何處。
印度導彈的這種不確定性,讓世界各國聞之色變,而其導彈誤射事件更是屢見不鮮。2022年3月9日,一枚印度導彈突然落入巴基斯坦境內,所幸落地點偏僻,未造成人員傷亡。事后印度承認是例行維護時不小心發射的。
早在2013年,印度潛艇試航時,裝配的導彈在調試階段自行發射,一枚擊中艙體,另一枚沖向碼頭墻壁和另一艘潛艇,導致潛艇報廢,18名船員遇難,印度也因此成為第一個自己用反艦導彈擊毀潛艇的國家。
印度“布朗彈道”看似讓世界反導系統束手無策,實則是其導彈技術不成熟的表現。這種毫無規律可言的導彈,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不僅讓其他國家害怕,連印度自己也提心吊膽。在導彈技術領域,真正的實力應建立在穩定、可靠和精準之上,而非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不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