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香港街頭,經(jīng)常能看見一種mini版的巴士穿梭于街巷之間,這就是香港的小巴。
在香港,小巴有一個既形象又接地氣的名字叫做“Van仔”。
“Van” 是從英文中借用過來的,“Van”在英文中指的是廂型車,而香港的小巴在外形上和廂型車非常相似。
“仔” 則是粵語中常用的昵稱后綴,帶有一種親切、可愛的感覺,類似于普通話里的“小家伙”或“小東西”,恰好對應(yīng)上小巴車身小巧的特性。
別看它外表可愛像mini版的巴士,其獨特的下車方式一度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甚至還被不少人稱為“社恐地獄”。
今天這篇攻略,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香港小巴!
一
香港小巴的由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膨脹,巴士、火車等公共交通發(fā)展追不上社會需求,非法白牌車應(yīng)運而生。這些白牌車大多數(shù)是以客貨車改裝的九座小巴,因此有“九座位”或“九人車”的別稱,也就是香港小巴的前身。
不過當時“九人車”一直屬于非法經(jīng)營, 由于在市區(qū)載客行駛?cè)菀妆话l(fā)現(xiàn)及檢控,所以當時的白牌車主要在新界行駛。
直到1967年香港發(fā)生“六七暴動”,大量巴士司機響應(yīng)工人罷工,全港交通癱瘓,“九人車”成為當時主要交通工具,數(shù)量也不斷增加。
暴動結(jié)束后,警方一度嘗試嚴打白牌車,但違例載客個案實在太多,政府決定采取更為根本的解決措施:委托交通處交通咨詢委員會就非法小巴經(jīng)營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束后最終在1969年7月獲得立法會三讀通過,將小巴合法化,由政府發(fā)牌規(guī)管,每輛小巴限載14人。
值得一提的是,合法化的白牌車最初以米色車身配以中央紅色色帶作識別,所以早期的小巴全都是“紅色小巴”。
綠色小巴出現(xiàn)的時間則相對較晚,1972年,政府在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由營辦商的車隊行駛固定的路線及收取預先批準的車資,車身涂有綠色邊帶,成為綠色小巴。同年5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huán))投入服務(wù),結(jié)果試驗成功,最終在1974年香港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
二
香港小巴種類
香港小型巴士(簡稱小巴)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私家小型巴士及公共小型巴士。
1.私家小型巴士
私家小型巴士適用范圍較窄,主要為私人公司或機構(gòu)使用。
像學校小巴就是私家小型巴士的一種,主要用于接載學生上下學。
2.公共小型巴士
公共小型巴士即市民經(jīng)常搭乘的類型。
公共小型巴士載客量為16或19人(每輛座位最多為19個),不可以站立,所以人坐滿了就不再載客,如果大家看到小巴沒有停站,則說明座位已滿。
根據(jù)小巴牌照類別,公共小型巴士可以分為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小巴”或“紅van”)及綠色專線小巴(俗稱“綠小巴”或“綠van”)。
雖說兩者看起來只是車頂顏色不同,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
兩者的乘車方式就有很大區(qū)別,紅小巴的運營模式較為靈活,沒有固定的路線和班次,司機可以根據(jù)路況和乘客需求調(diào)整行駛路線,所以乘客可以隨時招收上下車。
綠小巴則是“專線小巴”,按固定的路線、班次和收費提供服務(wù),不能隨意更改,所以乘客需要在固定的站點上下車。
具體路線大家可以通過運輸署推出的APP“香港出行易”了解,或通過“香港出行易”網(wǎng)頁版了解:
此外,兩者在票價和支付方式上也存在不同。
紅小巴的收費非固定會有所浮動,且一般在下車時才收費,通常以收現(xiàn)金為主,少部分接受八達通。
現(xiàn)時也有部分紅小巴允許通過PayMe收費,但畢竟是少數(shù),建議大家乘坐紅小巴最好還是準備一些現(xiàn)金。
綠小巴收費固定,價格明確,司機不會隨意調(diào)整價格。
通常在上車時付費,設(shè)有錢箱及電子支付設(shè)備,現(xiàn)時常用的支付方式有現(xiàn)金或使用八達通卡。
目前也有不少綠小巴支持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綠小巴部分路線進行分段收費,如刷卡搭乘綠小巴可以在刷卡前跟司機說明目的地,司機會通過按鈕調(diào)整車資。
那么上車之后要怎么下車呢?接下來就是香港小巴最讓人“社恐”的環(huán)節(jié)了。
搭乘紅小巴想要下車時,通常需要提前告知司機,司機會在方便的地方停車。
此時乘客可以對司機大喊:“有落!(有人要下車)”或“唔該,有落!(有人要下車,謝謝)”,司機聽到后也會舉手示意作為回應(yīng)。
現(xiàn)時綠小巴大多有加裝“下車鈴”,在即將到達目的地時按“下車鈴”(一般在車窗上方或扶手附近)通知司機即可。
如果車上沒有“下車鈴”或者乘客不熟悉按鈴操作,同樣可以提前口頭告知司機,話術(shù)同樣是“有落!(有人要下車)”或“唔該,有落!(有人要下車,謝謝)”。
正是因為小巴下車需要大聲告知司機才能下車,再加上車內(nèi)空間狹小需要與陌生人近距離接觸,所以對于較為內(nèi)向的人,搭乘小巴堪稱“社恐地獄”。
三
香港小巴的獨有特色
1.小巴牌(水牌)
早期的紅小巴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東西:小巴牌,也叫水牌。
所謂的“水牌”,即是一種白底紅藍色的塑料名牌,主要為乘客指示來往路線。
這一配色特征鮮明,且與風靡全世界的深水埗紅白藍尼龍袋配色相近,光從外觀而言也非常具有香港特色。
早期的小巴車牌都是手工書寫,每個字都是師傅一筆一畫精心寫成。最初,這些車牌僅用紙板制作,書寫完成后夾在車前的防撞欄上,但無法經(jīng)受風吹雨打,耐用性較差。后來,隨著塑料制品的普及,小巴牌也更新為更耐用、成本更低的白色塑料材質(zhì)。
小巴牌的看似簡單,其實非常有講究。我們所見到的小巴車牌,按照傳統(tǒng)習慣,代表終點的紅色字樣橫向書寫,而代表途經(jīng)地的藍色字樣則豎向書寫,這一格式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交通方式的演進,手寫的小巴車牌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印記,靜靜地講述著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
2.花碼價錢牌
早期的紅小巴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東西:花碼價錢牌,即搭乘小巴的價錢牌最初是以傳統(tǒng)的“花碼”寫成。
所謂的“花碼”由南宋的“算籌”演變而來,在明代中期開始流傳,當時蘇杭一帶經(jīng)濟貿(mào)易蓬勃,不少商人云集,花碼就被用來為交易計數(shù)。花碼好處是寫法跟算珠類同,可配合算盤使用。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普遍使用花碼字,所以小巴價錢牌亦不例外,不過自八十年代初陸續(xù)改為中國數(shù)字再到阿拉伯數(shù)字,花碼價錢牌至2000年代初才完全絕跡。
現(xiàn)時的小巴雖已經(jīng)不用花碼價錢牌了,但也會有一些主打懷舊風的餐廳、小店將花碼價錢牌掛在店內(nèi)墻上用作裝飾。
3.“亡命小巴”
因為紅小巴司機普遍開車速度極快,所以紅小巴還有著“亡命小巴”的稱號。
像以下這幾條知名的小巴路線,都是以其迅捷的速度而聞名:
(1)旺角至大埔
在小巴站搭乘前往大埔的紅小巴,便能體驗到“15分鐘到達,150度急轉(zhuǎn)彎”的刺激。
有網(wǎng)友表示,凌晨從大埔開往旺角的路線“更加刺激”,只要坐在車的左側(cè),就能感受到仿佛飛下山坡的驚險,令人一試難忘!
(2)旺角至大西北
只需搭乘任何一條從旺角出發(fā)前往大西北的路線,如旺角至元朗、旺角至屯門、天水圍等地,便能體驗到類似F1賽車的強烈離心力。
有網(wǎng)友稱在屯門公路上行駛速度達到130公里是常態(tài),曾經(jīng)試過搭乘紅小巴不到30分鐘就從旺角到達了屯門。
(3)旺角至西貢
西貢地區(qū)并未設(shè)有地鐵服務(wù),因此前往該地只能依賴巴士和小巴。
通往西貢的道路上不乏陡峭的斜坡,網(wǎng)友形容“壁屋至井欄樹那一段路就像過山車般將人拋向空中的感覺,非常刺激有趣。
相信大家在讀完這篇文章后,在港搭乘小巴時就能游刃有余,不會迷茫出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