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燈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特殊”物品,它經常被放置在神像、佛像之前或者古代君王、達官貴人的陵墓中,由于這種“長明燈”最顯著的標志就是一經點燃可以長久不滅,甚至有人稱其為“千年長明燈”,人們借助“長時間的明亮”,或寓意人死后可以照亮猶如生前的輝煌,或在神佛面前寄托理想和信念,請求神佛的庇護。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關于盜墓小說中,往往都會有長明燈的描述,遇到人們進入墓葬以后,便會看到在中心墓室中,會有長明燈亮起,而根據埋葬主人去世時的時間推算,很容易給人一種長明燈已經燃燒數千年的印象。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最為神秘的墓葬之一,秦始皇陵中的長明燈,也經常被人們提起,而且在有的古文獻中還記載,秦始皇陵中的長明燈,所使用的“燃料”是人魚膏,也就是用“人魚”熬出來的膏油。
比如,《搜神記》中對“人魚”就有相應的描述:“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不過《搜神記》是我國一部古代的神話題材小說,肯定有夸張和想象的成分。
又如,在《史記集解》中,有一句話又對“人魚”進行了描述,即“人魚似鲇,四腳”,即好像鲇魚、擁有四只腳的動物,這和我們之前對“美人魚”的理解和想象有一定的差距,四只腳的魚,從目前現存的動物來看,也只有娃娃魚了。
后來,在《異物志》古籍中,對“人魚”又有了更全面的“闡述”,即“人魚似人形,長尺余”、“皮利于鮫魚,鋸材木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始皇冢只以人魚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臺州有之”。這幾段描述,傳遞給我們幾個信息,即“人魚”長得的確像人,不過要比人的身高小很多;人魚的皮要比鮫魚(鯊魚)對人們更為有用;脖頸處有小穿孔;生活在東海區域等等。這些信息,基本上就可以將娃娃魚排除了,而鯨魚的形態特征與之相比則更為符合。
從現代科學的研究來看,由鯨魚的腦油的確可以提煉出“膏油”,甚至還可以做出蠟燭,畢竟它是由比較容易燃燒的有機物所組成。經測試,由鯨魚的腦油做出的蠟燭,在燭芯適中的情況下,每8克左右可以燃燒1個小時,按照這個速度換算的話,每立方米的這種鯨魚腦油可以支持燃燒4000天左右。
但是,要想墓葬中長明燈持續燃燒數千年,這里面就存在幾個很難解釋得通的“問題”。一個是數量的問題。即使鯨魚腦油燃燒消耗得比較慢,但要想幾千年都在燃燒,那么墓葬中起碼得準備好幾百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即使排除它的保質期限,墓葬中又如何有那么大的空間去存放這么多的物質呢?況且,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影視中,抑或人們口口相傳秦始皇陵中的長明燈,都是一個“燈”具的形態,幾千立方米的“燈芯和燈油”是什么概念?
第二個問題就是燃燒的可持續性問題。即使我們假設墓葬中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這么多“燈油”,那么按照物質燃燒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來衡量,可燃物具備了,達到燃點我們也姑且認為可以成立,那么助燃劑從哪里來?一方面,高規格的墓葬為了確保尸體不腐爛,往往都采取嚴格的密封處理,根本不可能讓墓葬與外界保持時刻的通風狀態,空氣進不來,墓葬空間中當原有的氧氣因燃燒或者其它因素被消耗掉以后,便不再存在著可供支持燃燒的助燃劑了,要想長期燃燒甚至達到持續千年的水平,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有專家提出,“長明燈”并非一直亮著,而是在鯨魚腦油里面摻雜著一些其他物質,當空氣中擁有一定的氧氣時,這些物質就會發生燃燒,從而帶動鯨魚腦油也跟著燃燒;而當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不足時,便會自動熄滅。這種假設,可以很好地解釋上述兩個疑問,只有在墓葬中的氧氣含量比較充足時,長明燈才會燃燒,從而一方面解決了數量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打開古墓時長明燈仍然亮的問題。
而摻雜的物質,很多專家解釋說,黃磷(也叫作白磷)符合“添加劑”的標準,由于燃點較低,只有不到40攝氏度,所以在室溫條件下,只要是氧氣充足,便很容易發生自燃。將黃磷與其他一些易燃物質有效混合后,同時還能解決其易揮發的問題,這個技術在古代相信也能夠被很多人所掌握,通過不同的配比組合而成,最后摻雜在鯨魚腦油中,即可實現“自主”、“自動”燃燒。
因此,如果長明燈真的存在,果真是由鯨魚腦油而制成,那么它的“長明”機理,很有可能就是添加了適量的黃磷,當人們打開墓葬之后,外界的空氣隨之而進入墓葬中,從而激發了新一輪的黃磷自燃,給人們一種墓葬中的燈一直在燃燒的錯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