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珍藏著無數珍貴的文物,是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寶庫,其中有眾多“科技范兒”十足的古老文物,探館有新知,我們先到江蘇揚州博物館,認識一件東漢時候的“測量神器”。
總臺記者 秦睿迪: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江蘇的揚州博物館的歷史廳,通過我手上的這副AR眼鏡,我們可以近距離、全方位地來觀賞館內的文物,甚至還可以和它們進行互動。剛才通過這副眼鏡,我已經看到了許多飽含古人智慧,滿滿科技感的文物,比如說有銅陽燧、銅釭燈等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接下來我要大家去看的這一件古代的“測量神器”。
這件看起來與現代游標卡尺極為相似的文物,正是出土于揚州的東漢青銅卡尺,這也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出土地點明確的漢代銅卡尺。
揚州博物館副館長 宗蘇琴:我們這件銅卡尺是1992年是在揚州邗江甘泉姚灣的一個漢墓出土的,我們可以用手拉開拉環,然后把物體放進去,你就可以測量物體的深度以及它的直徑等等,這個跟最初的直尺相比的話可以說是精細得多了。因為這個年份時間太長了,所以它的刻度的一些具體的單位不是看得很清楚。
卡尺是用于精確測量長度、內外徑、深度的量具。這件漢代銅卡尺主要由固定尺、活動尺和導銷組成,全長13.3厘米,固定尺中間有一導槽,槽內的導銷可以循著導槽左右移動。
揚州博物館副館長 宗蘇琴:現在的游標卡尺它是由法國的數學家皮埃爾發明的,但是實際上我們這件卡尺它是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可以說是早了1600多年,所以我們說它是現代游標卡尺的一個“鼻祖”了,也反映出我們中國的科技力量在古代就很強。
科技范兒!秦始皇銅車馬立車傘蓋構思精妙
這組秦始皇銅車馬,是被譽為“青銅之冠”的國寶,正在位于陜西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覽。秦陵銅車馬一組兩乘,前車為立車,后車為安車,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這件銅立車上這柄看似平平無奇、卻很有科技含量的傘蓋,它究竟藏著怎樣的精妙構思,一起來看看。
這件秦始皇銅立車,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結構最復雜、體形最大的古代青銅車馬。傘蓋,除了遮陽、避雨,還要顯示皇帝威儀,秦代工匠竭力用青銅鍛打表現出錦帛的質感。為了讓大家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這件文物的精美,考古專家根據提取的殘留顏色,結合史籍記載,將秦始皇日常使用的立車傘蓋,按真實大小比例,用布帛進行了復原。
總臺記者 甘軻晗:現在我是來到了立車傘蓋的等比例復原的復制品的旁邊,大家通過這背后的電子顯示屏也能看到,這個傘蓋之所以能夠成為“古代科技”的代表,在于它的構造非常有講究。
它的三個部分:傘座、傘杠和傘蓋,通過可拆卸的榫卯結構連接,既靈活又穩定,可以隨時根據需要,移動使用。設計上采用的是自鎖式閉鎖結構,傘座凹槽內有暗榫和暗卯,用以卡鎖固定傘杠,同時又能讓傘杠底部靈活滑動,可以調整傾斜方向遮陽。傘杠旁的方形座桿,也裝有可開合銷鎖的圓環活扣,有點像今天的圓環形活動插銷,可以鎖住傘柄中部。整體可以說是非常有科技含量的“遮陽神器”,展現了秦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和超前的模塊化思維。而在冶金、鑄造和制作技術方面,秦始皇銅車馬兩乘車的青銅零部件,都超過三千件,還采用了子母扣連接、鑄接、焊接等十多種工藝,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青銅之冠”,名副其實。
四柱懸空卻穩承千鈞 明代閣樓屹立數百年
在廣西玉林容縣,有一座三層的明代閣樓,它全樓不用一根鐵釘,尤其是二樓有四根柱子,是懸空架設的,這棟閣樓屹立四百多年不倒,可謂是科技感滿滿,它背后又隱藏著哪些原理?
總臺記者 楊雪:廣西玉林容縣的真武閣,它建于明萬歷元年,看我旁邊的這根柱子,乍一看可能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卻暗藏玄機。往下看,這個秘密就藏在這根柱子的柱腳處,它其實呢,是一根懸空的柱子,柱腳離地面的距離,甚至可以允許我將一只手放進去。那這樣的懸空柱呢,在真武閣內一共有四根,它們雖然離地兩到三厘米,但卻承載著三樓的樓板、梁架、屋瓦等重量。那為什么這四根柱子懸空而不落地呢?
廣西容縣博物館副研究員 鄧敏喬:這四根懸空柱雖然頂著三樓的樓頂,但它通過一個杠桿結構的原理,它本身的重量以及它承載的負重,都轉移到了我們其余八根承重柱上。
真武閣底部共有二十根筆直挺立的木柱,其中八根直通頂樓,為主要承重柱,十二根為檐柱。二層另設有四根內柱,就是懸空柱。 八根承重柱通過挑梁,與四根懸空柱相連接,挑梁延伸出去是嚴密的斗拱。以承重柱為支點,外面的拱頭承托起寬闊瓦檐的重量,拱尾則托起室內的懸空柱本身及其柱子上面的負荷。
總臺記者 楊雪:就相當于我手中的這桿秤,這個秤砣就相當于懸空柱,而另外這個部分就相當于屋檐的重量,整個結構它的受力點和支點在于中間的這個部位,也就是我們真武閣的承重柱,那么這樣多個復合型的杠桿結構相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統一的整體。除了懸空柱,真武閣全閣的建造還不用一根鐵釘,僅用這樣的榫卯結構和杠桿原理的巧妙結合,就可以歷經數百年的風雨而不倒。
真武閣選用了廣西當地近三千根大大小小的硬材樹種格木建成,絕妙的建筑風格和建筑技藝,吸引了無數建筑愛好者的目光,當地木作手藝人還復刻出了等比例縮小的真武閣。
總臺記者 楊雪:數百年來,真武閣遭受多次風雨的襲擊和地震的搖撼,都始終完好無損,巍然屹立,這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造技藝上的卓越才能和智慧。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