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影壁四絕,指的是大同九龍壁、大同文廟五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以及位于湖北襄陽市城區東南一隅的襄王府綠影壁。這座影壁以綠巖為面,白玉作邊,綠白相間,渾然一體,上有雕龍百余條。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時候,張獻忠義軍攻破襄陽,火燒襄王府,萬幸的是綠影壁未被殃及。本世紀初,襄王府綠影壁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事實上之所以會有這座綠影壁,和明代分封于此的襄王一脈宗室有著直接的關系。
襄王府綠影壁
那么歷代襄王都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第一代襄王
- 襄憲王朱瞻墡
朱瞻墡,仁宗朱高熾嫡第三子(倫序第五子),生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為襄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駕崩,由于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南京,張皇后當機立斷,命親兒子襄王,以及庶子之中倫序最長的鄭王朱瞻埈監國,穩定了北京的形勢,為新君平安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瞻基、朱瞻墡兄弟的二叔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襄王和鄭王再次奉旨居守北京。宣宗朱瞻基在位初期,朝局并不穩定,朱瞻墡這位“莊警有令譽”的襄王,算得上是兄長的得力助手。
漢王朱高煦劇照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襄王朱瞻墡正式之國長沙府。此前長沙有過兩位親王:太祖第八子潭王朱梓、第十九子谷王朱穗,然而一死一廢,結局都很不妙。從長沙襄王府甚至沒有社稷山川壇來看,此地應該本就是朱瞻墡的過渡之所。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突然駕崩。由于皇太子朱祁鎮年僅九歲,宮中甚至傳出了襄王將被迎立為帝的流言。在朝野的壓力下,張太后不得不將輔政大臣召到乾清宮,然后親自指著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天子,人心這才安定下來。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少年英宗朱祁鎮劇照
新君即位后,襄王在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正式遷國襄陽。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襄王奉旨赴京奔喪。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爆發,御駕親征的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扈從的文武大臣傷亡殆盡,隨駕的京師三大營幾乎全軍覆沒。由于英宗庶長子朱見深年僅三歲,居守京師的郕王朱祁鈺也不過二十二歲,毫無政治經驗,故而皇太后孫氏甚至有迎立小叔子襄王的念頭。
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不果召。瞻墡上書,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孫太后劇照
但是文官們顯然不想讓襄王這位“長君”來繼位,他們搶先發難,當堂打死錦衣衛指揮使馬順,逼太后改立郕王為新天子,尊英宗為太上皇帝。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太上皇帝返回京師,隨即被軟禁于紫禁城外的南宮之中。在聽說皇帝對太上皇帝不恭之后,襄王還特意上奏予以規勸。朱瞻墡可能也沒有想到,幾年以后,這封信居然救了他一命。
英宗還京師,居南內,又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英宗朱祁鎮劇照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趁著皇帝病危,太上皇帝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復辟之初,英宗用“迎立外藩”的罪名處死了于謙、王文,對襄王這位傳說中的外藩更是極為猜忌,用《明史》的話說就是“帝頗疑瞻墡”。
好在此后英宗在宮中發現了襄王當年勸景泰帝善待自己的奏疏,又發現襄國金符一直都在太后宮中,根本沒有被使用過,于是賜書朱瞻墡,請他赴京朝覲。當年四月二十一日,襄王抵達京師,叔侄會晤之后,皇帝龍顏大悅,特賜叔父護衛。此后襄王在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再次赴京,英宗在送叔父離宮之時還曾淚灑衣襟。
乙亥,襄王瞻墡辭。上親送至午門外,握手泣別。王拜,上亦拜。王起行數步,顧且拜,上使中官扶掖之。王起行,顧且拜者十數次。上目送出端門,乃還。百官送至端門外,行禮畢,王乃去。是行也,其賜予尤極厚云。—《明英宗實錄卷三百十四》
英宗駕崩后,即位的憲宗朱見深依然對朱瞻墡這位嫡親叔祖十分敬重,甚至連大婚之期也是由襄王督促而成。
襄憲王墓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月,朱瞻墡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謚曰憲,謚法“行善可紀”曰“憲”。
第二代襄王
- 襄定王朱祁鏞
朱祁鏞,襄憲王嫡長子,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封為襄世子,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襲封襄王。
襲爵之后,朝廷追封已故世子妃李氏為襄王妃。然而此時朱祁鏞之母靖氏依然在世,她的封號也是襄王妃,那么她和兒媳李氏之間該如何區分呢?朱祁鏞為此特意上奏朝廷,認為文武官員獲得誥命之時,其妻封夫人,其母則加一太字為太夫人。以此類推,親王母妃也應該加一“太”字為王太妃。
上曰:“議禮雖出自朝廷。但祖宗舊制乃萬世臣子所當遵守者,其敢擅增損乎?《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王所請非舊章,其己之。”—《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
憲宗朱見深畫像
憲宗的話雖然說得漂亮,但是當年英宗懷疑的雖然是襄憲王,但實際上傳說中要被迎立之人,其實是朱祁鏞。皇帝陛下不肯讓靖氏進位太妃,只怕多少也是有些心思在里頭。
襄憲王薨逝后,朱祁鏞提出由朝廷出錢為先王建家廟。明代親王府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皇宮,宮中有太廟,王府中也有家廟。憲宗深諳談判之道,他先是表示朝廷出錢為王府建家廟是洪武年間的事情,即“后無再建之例”。就在襄王失望之際,皇帝話鋒一轉,表示襄王畢竟是“國家至親”,我做主贊助五百兩,剩下的你自己想辦法。一打一拉,朱祁鏞也只能干瞪眼。
總體來說自打英宗和襄憲王去世后,襄王府的待遇有所下降,但總體還是比別家王府不同。甚至到了憲宗駕崩,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在大赦天下的詔書中要求停止一應不急之務,但還特地指出襄王府“照舊制修蓋”,不得停工。
襄陽襄王府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六月,朱祁鏞去世,享年六十一歲,謚曰定,謚法“純行不爽”曰“定”。
第三代襄王
- 襄簡王朱見淑
朱見淑,襄定王庶長子,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封為襄世孫,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進封襄世子,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王。
由于襄定王妃李氏不能生育,且當時襄王府就朱見淑這么一個第三代子孫,所以襄憲王在第二次赴京朝覲的時候,特意懇請英宗封自己庶長孫為襄世孫,皇帝侄子也很給叔父面子。
庚午,致書襄王瞻墡曰:“茲承跋涉遠遁,入覲京師。會晤間屢聞嘉言,良有裨益。及敘親情,乃知世子之妃李氏多病,未有所出。而其庶長子見淑年已十歲,且知向學,朕甚喜之。況叔父年高德邵,重闈之下,宜有令孫,以綿藩封之緒。茲特立見淑為襄世孫,賜與郡王冠服。以正名分,以遂叔父裕后之心。叔父其勿遜辭。”—《明英宗實錄卷三百十四》
英宗朱祁鎮畫像
而在襲爵之初,朱見淑就鬧出一樁丑聞。當時由于襄陽府鄰境連年災荒,王俊等十六名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于是自宮之后投奔襄王府,想謀一個差事。
襄王殿下為此上奏朝廷,請求將這些人“留府應用”,遭到了禮部的嚴厲彈劾,認為應該將王府長史予以治罪。我們要知道一點,明代私自自宮是重罪,不過看在襄王的面子上,王俊等人只是發還原籍為民,長史也不予追究。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六月,朱見淑去世,終年四十歲,謚曰簡,謚法“一徳不懈”曰“簡”。
結語:襄憲王一世聰明,雖然多次被傳和皇位有聯系,但卻始終能夠逢兇化吉。不過話說回來,若是由他入繼大統,大明出一個最長壽皇帝的同時,還會有什么變化嗎?個人估計不會,因為襄憲王也沒有兵權,鎮不住文官。
古隆中
此后的襄定王、襄簡王,只能說一代不如一代。特別是襄簡王,甚至還拆了古隆中的諸葛亮廟,作為自己的墳園。
戊午,詔修諸葛亮廟。襄陽隆中亮所居之西舊有祠,襄簡王愛其地,擇為塋。因遷祠于山左,制既陋小,久漸傾頹,且逼近王墳。長史林光以為非妥靈之所,請于隆中之東山谷中修建祠宇,春秋祭祀。禮部覆議,上曰:“亮,漢忠臣,其許之。”—《明武宗實錄卷十二》
那么此后的歷代襄王還有哪些故事呢?我們放在下篇之中再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